文化西津 >

玉山大码头 |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5-01-26 浏览次数86 次

古代的蒜山(今云台山),临江壁立。

蒜山西北有一座小山长约二百米,形如一座半岛,伸向江中。这就是玉山。西津渡码头就在玉山临江之处。


image

清周镐《京江二十四景》之《西津晓渡》

公元8世纪的西津渡,在中唐诗人戴叔伦的眼中,已然历经千年。

然而,西津渡作为码头究竟始于何时呢?

史书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后,是从句容北60里的江乘渡江回銮的。直到六朝时期,镇江城西才渐有西浦、西渚、京口、浦口、项口诸名,而江中亦有新洲、贵洲、瓜洲诸沙渚,此消彼长。

玉山送刘备  惟愿游沧海

三国时期,诸葛亮联吴拒曹,火烧赤壁。宋代史家熊克认为,此役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陆龟蒙《算山》诗曰:“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画灰,”直接认定火烧赤壁是在蒜山策划定计的。
建安十五年(210),刘备赴京口见孙权,商借长江北岸的荆州重镇,孙权上表汉朝廷,“以备为荆州收”,《三国演义》演绎出“甘露寺刘备招亲”一段佳话。而《三国志》记载,刘备返回荆州前,孙权在西津渡玉山为刘备饯行,并对刘备说:“孤与公扫清逋秽,迎帝定都,事宁之日,愿与公乘舟游沧海耳。”刘备回答:“此亦备之志也。”后人在码头上曾建有“需亭”纪念这场煮酒明志的故事,公元1169年,南宋镇江太守陈天麟重建此亭,现玉山“需亭”由西津渡文旅公司根据这一史实再修于2022年。

image
玉山需亭

永嘉南渡时  击楫中流处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混战,王权岌岌可危。晋元帝司马睿自广陵渡江,随行琅琊国(今山东临沂)有千余户百姓举家渡江南迁。此后广陵至京口一线成为大批北方士族流民“南渡”通道。后来祖逖北伐“击楫中流”、刘宋“济江灭燕”,均在西津渡及附近江面,渡口初成雏形。

西浦泊渔舟  不见杜兰香

六朝时,镇江蒜山(含玉山)一带江面及沙洲称为西浦、西渚。
《南徐记》记载,交州(在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阮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从建康出发,到京口西浦泊舟,海路还交州。

张硕捕鱼

宋曾极西浦·张硕遇杜兰香处
珠珰错落江皋佩,罗袜轻盈洛浦妆。
欲采苹花掷春信,停桡难觅杜兰香。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渡口,古谓之西渚。刘宋元徽四年(476),建平王景素举兵京口,朝廷分遣张保将水军讨之。张保将战船停泊在西渚,为景素左右所败。

孙恩十万兵  刘裕千骑袭

东晋隆安五年(401),孙恩五斗教战卒十万、楼船千艘,浮海而来,鼓噪登蒜山。只要占领蒜山,就可以从水陆两路奔袭建康。朝廷为之震惊。刘牢之命参军刘裕率千骑自会稽连夜奔袭蒜山,大败孙恩,逼得孙恩跳崖入海而逃。刘裕因此役大功而晋升将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由此看来,蒜山西浦在东晋末年作为古码头,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史实说明,东晋至刘宋,西津渡已经有码头的雏形,可以停泊船只。

 庾信始辞国  楼船渡瓜洲

齐梁时,西浦就有真正意义上的渡口了。
梁元帝命庾信(513—581)出使西魏,即是由玉山乘船渡江至瓜洲,作《奉命使北·始渡瓜步江》: 
校尉始辞国,楼船欲渡河。 
輴轩临矶岸,旌节映江沱。
观涛想帏盖,争长忆干戈。
虽同燕市泣,犹听赵津歌。
这个江边的石碛,就是位于后人称之为玉山的西浦码头所在,就是庾信乘船渡江至瓜洲,然后出使西魏的西浦渡口。

西浦入诗文  怀古恒长久

西浦之名,直到唐宋诗词中还在大量应用。西浦的渔家酒家,停泊西浦的贾客,西浦曾经的爱情故事和逸闻趣事都在诗文中得到传承。
唐张籍《西浦》诗云:
野店临西浦,门前有橘花。
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
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
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


南宋诗人罗仲舒《西浦潮痕》:
潮涨复朝退,盈缩痕常存。
渡口孤舟横,济川应有人。


曾跃麟《闻西浦渔歌作》:
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
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