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所作的不朽名篇。
1957年3月,毛泽东乘坐专机途经镇江上空时,俯看闻名遐迩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一片春意盎然,又见大江东去,群山西移……主席触景生情,即兴挥毫书写这首熟稔于心的词句。
辛词毛书,堪称旷世绝唱。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引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句,称三国时孙权“是个能干的人”,并要叶剑英当场背诵全词。
当叶剑英流畅地背完最后一句,毛泽东指点左右道:“此人有些文化。”
叶剑英能顺利通过毛泽东的“抽考”绝非偶然。
一是缘于他对古典诗词的酷爱。他的机要秘书张燕就曾回忆:“叶帅到了8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对一些名篇佳句,仍能整篇整段地背诵下来,而且非常流畅,记忆力之好,使我们都感到惊奇。”
二是因为他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偏爱。一次,叶剑英问张燕:“辛弃疾的《南乡子》,会背吗?”张燕回答:“不会。”叶剑英说:“给你一个小时,读熟了背给我听。”于是张燕一连读了十多遍,会背了,立刻去背给叶剑英听。背完后,叶剑英说了三个字:“还不错。”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诗词水平是非常欣赏的,曾点评叶的诗“酣淳劲爽”。
1965年,陈毅将自己所作《六国之行》等七首诗呈寄毛泽东修改。毛泽东复信写道:“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这固然为毛泽东的谦虚之辞,却也是他内心的真实评价。
1964年秋,叶剑英在大连棒棰岛期间,写了一首诗。诗曰:“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全诗用典精巧,比喻精当,传达出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于1965年10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受到毛泽东的重视。这一年的12月26日生日那天,毛泽东一字不差地书写该诗送给毛岸青夫妇,并把诗的名字由《望远》改名为《远望》。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却因被毛泽东转送给了叶剑英而广为传颂。
据薄一波回忆,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毛泽东插话说:我曾送给叶剑英同志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再次说道:“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作为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立下开国殊勋的“参座”,叶剑英对毛泽东的敬仰是由衷的。
1954年,叶剑英刚从广州调回北京,在青岛养病期间写下五律《青岛》:“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上世纪80年代初,为叶剑英编诗集的同志当面请教刘亭长是谁,叶剑英直率地说:“毛主席。”
1965年,叶剑英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赋诗云:“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一句“一篇持久重新读”,可见叶剑英对毛泽东著作的学习是自觉而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