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位于镇江市城西北
南倚云台山
春秋战国时期
这里是吴楚通津的古渡
三国至唐代
称“蒜山渡”
是著名的江南古渡
定计火烧曹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六朝时叫“西渚渡”
唐代时为“蒜山渡”或“金陵渡”
宋代开始才称为“西津渡”
一直沿用至今
想要了解西津渡
不妨看看下面几本书
01
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
这部近百万字的专著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研究古代镇江自宋代到民国的水上救生历史源流;下卷主要研究明末清初以来长江全流域救生的历史源流,下限到清末。全书架构科学合理,史料翔实、叙事宏大,基本厘清了长江古代救生的历史线索。
最令人心动不已的是,这部历史长卷在勾画长江古代救生历史蓝图中获得了许多精彩的新发现:譬如作者依据北宋官方文献,考证了翰林学士夏竦建言在金山等地设置救生船的七处地方,以及宋代长江、运河渡运管理的一系列官方文献和夏竦本人的生平之后,得出了长江救生船最早始于北宋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的结论。
这一结论不仅证明了“长江救生船制度”是古代长江两岸人民的发明创造,而且把有组织的长江救生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作者研究长江救生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镇江,而且把笔触指向全流域,如长江主要水段上游三峡、中游湖北武汉和湖南洞庭湖的救生历史,下游皖赣至长江入海口的演变过程中救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直接填补了从整体上全面叙述长江古代救生历史这一研究空白。
02
西津古渡
这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从古渡古街的历史渊源讲起
随后逐一介绍了街区内的名胜古迹
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
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
渡口商旅往来,街市也因渡而生
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
但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
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
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
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
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
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
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可以领略当年地处要塞的古城
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渡街被誉为“古渡博物馆”,是镇江重要历史街区。2008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救生(小)码头、待渡亭、小码头街历代道路遗迹。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大码头、历代江岸、历代渡口官署等遗迹。这些遗迹群构成了一个时代清晰、传承有序、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津渡文化遗址,真实展现了长江渡口的繁荣,诠释了镇江作为江河交汇、交通要冲的历史地位。西津渡考古揭示出千年古渡的完整面貌及演变轨迹,它填补了我国大型渡口考古的空白。
西津渡招人喜欢
绝不仅仅是其历史悠久
可聊发思古之幽情
它美得那么亲切
漫步在这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幽巷
处处青砖黛瓦、绿意盎然
不时能撞见一个可供细品的历史遗迹
让你在故址与旧筑之间不能自拔
这是一套全面记录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的《西津图谱》四卷本,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有图有真相”,它为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另一种“固化成果”的思路。全书150余万字,1200多张图片和图纸,全方位记录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文物建筑在内的各类建筑保护成果,堪称西津渡的建筑文化史、修缮技术志、建筑维护工具书。
主要是编著集体对西津文化的再度发掘。西津渡历史街区是因渡成街,街区文化由渡而兴,古渡文化弥漫在街区的每一个角落。丰富多元的建筑承载的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可统称为津渡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平安和谐。无论是其中的义渡文化、救生文化、宗教文化,还是建筑文化、渡口文化、诗词文化,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生发。这其中可以发现诸多关键性节点,有历史因素的,也有区域因素的。这些年围绕西津渡的文化寻觅和发掘,一直成果不断,有目共睹。
解决了不少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关于京口蒋氏救生会的历史,在编著过程中发现了两部蒋氏家谱(图4,接受蒋氏后人捐赠的族谱),不仅证明了蒋氏救生会“两蒋一家亲”的猜想,又找到《蒋理传》《蒋近仁传》等新的蒋氏救生会史料;收集到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中国旧海关史料《中国救生船》,寻觅到民国时期京口救生会的史料,弄清了京口救生会馆六次大修或重建的历史;还发现了伯先路民国建筑的主要修建者“许氏兄弟营造事务所”的相关资料……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理解街区老建筑提供了更多钥匙,也强化了这套书的学术色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有益的书不仅可以
增长知识
开拓眼界
还可以作为的自己的精神灯塔
从中感悟人生的力量
所以
一起来书籍的海洋遨游吧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