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西津渡景点、地名故事系列之“伍子胥过昭关”
编辑:未知
时间:2022-01-14 浏览次数533 次
千年西津渡,历史遗迹绰约多姿,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是数不胜数。这期开始,我们就来聊聊西津渡景点、地名的那些事。

(摄影:赵晓军)
昭关石塔是西津渡众多历史遗迹中最为夺目的一处。而位于白塔旁的墙上,有一幅“伍子胥过昭关”的壁画,壁画再现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伍子胥过昭关”拓片 戴敦邦创作)
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相传,春秋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国太子建娶秦国绝色美女孟嬴为妻。他的父亲楚平王贪恋孟嬴的美貌,将她转纳为妃。当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太子之傅,性格刚强耿直,直言进谏,批评楚平王不该纳儿子之妻为妃。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谗言,废除了太子建,残杀了太师伍奢及其儿子伍尚,并派人画了伍奢二儿子伍员的画像,挂在各关口,悬赏捉拿。伍员,字子胥,生得十分魁伟,有扛鼎拔山气概,能文能武,很有才气。当他获悉父亲和兄长遇难的消息后,知道楚平王决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便毅然逃往国外。他本想投奔吴国,向吴国借兵伐楚,可是在途中,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便也往宋国而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宋国国内内乱,伍子胥和太子建来到郑国,太子建听从晋国的计策,招兵想要夺取政权,被郑定公杀死。伍子胥听到消息,急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一路上,他们白天躲起来,晚上赶路,历尽千辛万苦,才走到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属国,他们只得继续东躲西藏,向东逃去,一直到临近昭关时才停下来。昭关是一个险要的关口。出了昭关,就能够到吴国去了。昭关本来就有重兵把守,楚平王和费无极料定伍子胥准会上吴国搬兵,早就派了大将薳越带着军队守候在那儿。伍子胥只得投靠朋友东皋公。伍子胥到昭关观察了几次,发现楚兵把守很严,只得暂住东皋公家,但心急如焚。过了几天,东皋公带了一位朋友回家来,见了伍子胥,他大吃一惊说:“伍将军,你的胡子和两鬓怎么全白了?大概是发愁的缘故吧!”伍子胥还不敢相信,但取来铜镜一照,就失声大哭起来:“天哪,我大仇还未报,怎么已经衰老成这个样子了!”东皋公却拱手称贺道:“恭贺伍将军,你是交了好运了!”伍子胥不明白老先生的意思,擦擦眼泪问道:“怎么能说这是交了好运呢?”东皋公说:“你头发、胡子全白了,人家就不容易认出你来了,这不正好可以蒙混过关去吗?”说着,他就把带来的老朋友皇甫讷介绍给伍子胥说:“他身材高大,容貌也与你相仿,我让他扮成你的模样,你扮成他的家人出关去。倘若昭关的守兵将他误认出来,你趁此机会就可以夹在人群里混出关去。”黎明时分,伍子胥一行到达了昭关,等待开关放行。楚将薳越严把着关门,早就下了命令:“凡是从北边来的人,一定要盘查明白,才能放行!”关门上高高挂着伍子胥的画像,守兵如临大敌,气氛十分紧张。不一会,关门打开了,守关的士兵们细细盘问着每一个过关的人。皇甫讷走到关口时,显得有点儿紧张,士兵们见了顿生疑心,仔细一瞧,见来人跟画像上的伍子胥相似,就把他逮住了,押到薳越跟前。薳越一见,认为十拿九稳是伍子胥,随即命令士兵们将他绑了起来,准备押解到郢都去。官兵们见拿住了伍子胥,立了大功,乱哄哄的非常高兴。关前关后的老百姓,听说捉住了那个久闻大名的逃犯,都跑上前来观看。这时候,扮着家人的伍子胥,却趁着关口大乱之际,混在老百姓中间,悄悄溜出关去。过了一会儿,东皋公故意来到了关下求见薳越说:“我老头儿想出关东游,听说将军把伍子胥逮住了,特来向你祝贺。” 薳越说:“士兵们拿住了一个人,外貌很像伍子胥,可是细听口音,觉得似乎不对!”东皋公说:“那人在哪里?让我对对画像,就看出来了!”薳越命令部下将那人拉出来。那人见了东皋公就嚷了起来说:“哼,你倒好,这时候才来,害得我莫名其妙地被抓了起来!”东皋公笑着对薳越说:“将军,你误会了,他是我的同乡好友皇甫讷,跟我约好在关前见面,一块儿出去游玩。怎么倒把他当成伍子胥逮捕了?”薳越连忙赔礼说:“这都是士兵们认错了,请别见怪!”东皋公说:“将军为朝廷捉拿逃犯,我怎么能怪您呢!”薳越当场命士兵放了皇甫讷,并取出一些银钱,资助他们东游去了。伍子胥逃出关后一路上要饭,投奔到了吴国。吴王很是欣赏伍子胥的才干,拜为相国,同时又担任军中主将。由于伍子胥对吴国水、陆各种战法及兵器使用技术都进行了改革,使吴国逐渐强大,最后终于打败了楚国,伍子胥也报了杀父兄之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在哪里?史学界有种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是的今安徽省含山县北。但也有一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即是现在的镇江西津渡。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镇江官府在修缮西津渡过街石塔时,特意在过街石塔上镌刻了“昭关”两个大字。明代小说家丁耀亢(笔名梦笔生)曾在所著《金屋梦》(又名《续金瓶梅》)中作词描写金山和西津渡的美丽风景:“江间隐现,遥听两岸钟声;石势参差,依稀中流树影,郭璞墓前碑不没,伍胥关上月常圆。”丁耀亢说的“伍胥关”就是西津渡的“昭关”。另据《焦东阁日记补》记载:“昭关旧有小石,镌‘谗铦孝血’四字,为崇祯八年吴尔辰吊伍帅书。”清人王商霖也写有《昭关》诗道:“群山万壑合成围,仗剑东来愿已违。驱马关门悲故国,回头此垒隔斜晖。已看江上千帆过,莫讶芦中一叶飞。亦有鸡鸣方得度,秦关虽险竟能归。”这首诗被丹徒诗人、学者解为干收在《润州事迹诗抄》中。解为干还在王商霖《昭关》诗前特意加注云:昭关“在县(丹徒)西江口,内有子胥血泪石。《史记》云:‘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陵水即溧(溧阳)之平陵城,今之旧县也”。可见,古代有许多文人和学者认为,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另外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距长江北五十里(南距邵北五里)亦有昭关坝,但伍子胥在那儿经过的可能性极小。争议最大的是安徽有个昭关山,又名小岘山,在含山县之北,伍子胥在那儿过江的可能性也很大,根据记载并对照地形地貌,他过江的渡口当在今江宁近江的三山,烈山津。此处西南距丹阳湖﹑采石矶﹑小丹阳﹑横山不远,近为龙藏浦(淮水、小江、秦淮),伍子胥去“吴市”,当是循着这条水路的东南岸(包括溧水、荆水)而入吴都的。然而,伍子胥所过的昭关究竟在哪里?这只能由史学家来论证,今在这里介绍这段故事,目的亦是加深大家对昭关石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