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京口救生会叙

编辑:未知 时间:2022-04-29 浏览次数415 次

image.png

在西津渡中国镇江救生会博物馆展厅西面墙上挂着一块用扬州漆器做成的挂匾,是清朝时期镇江知府冯詠写的“京口救生会叙”。

image.png


(京口救生会叙)


这是记载救生会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救生会运作的详细情况,文中介绍了救生会订立的章程以及当时救生会所做的善事。

在清康熙年间(蒋氏京口救生会时期),镇江的十五位善士“劝邑中输钱以救涉江覆舟者”。

这十五位善士乡绅分别是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张迈先、林崧、袁鉁、吴国纪、左聃、毛鲲、钱于宣、何如椽、毛翥、朱之逊、蒋元进、赵宏谊。

他们共捐白银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用来救援渡江翻船溺水的旅客。


image.png

(救生红船)


救生会当时是设有瞭望台的,常年有人值班。如果遇到长江上起风,发现有船在江中翻沉,值班人员会立即敲锣报警,会中会立即派出救生红船出江,抢救遇难船只。

根据专家考证,镇江救生红船的记载最早于明末淸初,救生红船除了船面板是桐油外,其余船体全部为鲜红色,十分夺目耀眼,以其全船红色,标志着其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船只相区别,在行动时警示迅速避让,提供抢救的方便。

红船的两边各设有四对船桨,船桨在专门水手划动下,行驶分外快捷。

红船船头雕刻有虎头,挂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虎头金牌。红船起锚救生时,船夫乡勇“当当当”敲起大铜锣,这时,江上所有的船只都要让开,所有的关口都要打开,以便使红船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出事地点。

为了缩短救助时间,当时的救生会除了在江南设救生红船外,还在江北七濠口、瓜洲渡等处也设有救生红船,各条红船有时要进行换位,所以备有桅杆,保证一定距离行驶的需要。

操作红船的都是训练有素的水手,救生会的章程也规定了奖赏的银两数目,所以当时救生红船的救助效率很高,被救助的人不计其数,声誉响满大江南北。


救生会规中是这样规定的:对各船捞获落水旅客者给予奖赏,救活一人给白银一两;对被救人员无家可归者留在会中留养;对有家者则根据路程发给路费,帮助其返回家乡;遇难而死者,由会中打捞沉尸,置棺装殓,葬于牌湾的义坟之内。

由此可见当时京口救生会的救生机制体系也是比较完善的,管理章程起源最早、条款细致完整、自我约束力和激励机制全面,为规范实施善行义举提供了范本。


京口救生会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而且各地纷纷效仿镇江救生会的做法,江西、湖北、安徽以至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救生船,并且大部分是镇江人兴办的。

image.png

(京口救生会叙)


文中还简略的介绍了救生会的陈设情况,会中东屋树立晏公像,按时进行祭祀。凡参加创建救生会的善士如果逝世,会中将他的牌位立在西屋,供大家祭拜。对历史上救助救生会的行善义士,救生会采取了供奉其牌位给后人凭吊,缅怀其积德行善的做法。祭祀的牌位与文昌神同等。这就是一个凭神褒奖的典型实例,之所以强调将行善者的事迹公之于神,示之于众,是力图使救生会创办者那为民行善的精神深入民心,强化个人知善止恶的作用,使这种善行得到弘扬,加强褒奖的效果。

“大风时红船出江心以防舟覆,一年以来,无有伤亡者,赖救生会之力居多。”镇江救生会,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大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