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布业捐厘恤婺记碑》失而复得,徐益生先生捐赠功在千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2-17 浏览次数1 次


《布业捐厘恤婺记碑》

失而复得

徐益生先生捐赠功在千秋

2022年5月21日下午,镇江知名收藏家徐益生先生将自己十多年前收藏的一块布业公所的记事碑——《布业捐厘恤婺记碑》捐赠给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这块碑碑体共三块,每块大约高87公分宽97公分,碑四周留框边,上下雕刻暗八仙、下沿中间雕刻双狮绣球等纹饰。碑文完整无缺,竖排每行9字,共44行393字,记录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布业公所捐厘恤婺本事。镇江府学教授陆希文撰文,章法严谨、叙事及理;镇江本土书法家陈世俊,自号修髯野叟,以正楷书写,端庄流丽,有颜赵之风。


图片

△《布业捐厘恤婺记碑》一

图片

△《布业捐厘恤婺记碑》二

图片

△《布业捐厘恤婺记碑》三

图片
图片
图片

△纹饰

图片

△徐益生先生(中)与作者(左)

和西津渡文旅公司董事长杨恒网(右)在碑前合影留念

图片

△搬运碑石


碑文原文如下

布业捐厘䘏嫠记

镇城自道光咸丰间两遭兵燹,流离困苦,惨不忍言。幸天心悔祸,朝?恩德,抚绥休养,商贾复业,生事渐兴,于是有捐厘䘏嫠之举。钱业首创,杂货缎业继之。俾蔀屋穷嫠,稍资饘粥,有以辅玉政之所不及,诚盛举也。

我布业闻义兴起,亦拟仿照而行其章程。每资本银一千两捐银一两,俸金钱一千文捐钱二十文;汇有成数,存于本业殷实之户生息,半年一算。经管之人,亦择本业中老成可靠者轮流更替,交代之时将账目核算清楚交下手接收。查本业中有贫苦嫠妇之家,大口每月给钱五百文,小口半之。来报之户须查明实系贫苦,公议准补方行注册。毋徇私毋影射毋凌躐。事归核实,可质神明。

今天下生民亦穷甚矣,而酬酢宴会奢阔豪华,视乾嘉时费至三四倍,视国初始将十倍。若节此縻费以周恤贫穷,行道有福,积善余庆,乃天理自然之常,当亦人情所乐从穷嫠,第其一端。以此类推,则在仁人君子之恢而弥广也。事甫创始,惟冀后之守而勿替,且有以踵事而增也。

爰撮其大略镌诸石。

镇江府学教授陆希文撰

里人修髯野叟陈世俊书

光绪十二年仲春之月  谷旦

布业同人公立



这块碑失踪已经十多年了。2007年初,镇江最早的行业协会之一——清代布业公所遗址被人偷拆,精美的砖雕、雕花木隔扇、木窗棂、一人合抱不拢的梁柱被拆房者盗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原公所内的石雕像和这块碑刻亦不知去向。

时隔不久,有人兜售石碑,一苏州人欲购回收藏。徐益生先生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一看此碑与布业公所有关,认为这是镇江的宝贝,不能流失在外,立即出资收下此碑藏在家中。十多年来他一直寻找适当机缘物归原主,但布业公所迟迟未能修复,无从着落。最近得知布业公所所在的大龙王巷街区保护修缮归属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管理于是决定将此碑捐赠该公司,以期在将来修缮布业公所时重新陈列。


图片

△西津渡公司董长杨恒网为徐益生先生颁发

捐赠“布业公所碑”证书

图片

△ 徐益生先生获颁捐赠“布业公所碑“证书


自古唐代时镇江的纺织业就十分发达,手工织造的衫罗、水纹绫、鱼口绣叶花纹绫及火麻布等就成为贡品;从宋代起,镇江专门设有“织罗务”官工机构。明清之间,宝盖路附近渐渐集中了诸多布商,成为布业集散地。清道光以来,先遭列强凌辱、后历咸丰兵燹,镇江商民疲惫,百业凋敝,一些商户在兵乱中流离失所、生活窘迫,甚至妻儿无着。

同治光复以后,商贾复业,生意渐兴,于是各行各业开始对在战乱中破产或经营不善倒闭的困难商户和家人有捐厘恤婺之举,集众人之力,帮扶业内贫困之家。钱业首倡,杂货、缎业也仿而效之。布业同行不甘落后,于光绪十二年二月,由公会首倡,制订章程,捐厘恤婺,每商户按资本银一千两捐银一两,俸金钱一千文捐钱二十文;筹集到一定数量后,投放在布业生意较好的商户存典生息,半年一算。并且挑选布业中老成可靠的人轮流经管,精心核算账目、清楚交接。所得利息,用来抚恤布业内的贫苦嫠妇之家,大人每月给钱五百文,小孩给一半。领取补助的人家须查明确实贫苦,公议一致认同,才能列入补助对象。经办人不得徇私舞弊,还需对天盟誓。

撰文者府学教授陆希文在碑记中还批评了当时的吃喝应酬之风,说现在老百姓非常贫穷,而吃喝应酬奢阔豪华,与乾嘉年间花费相比三四倍,与清初比将近十倍。要是将这些吃吃喝喝的钱用来救济平民,于富人则是积善余庆、举手之劳,于国家亦是辅政之不足。这是仁人君子应该做的事情啊!后来之人,应该有所继承,推而广之。

这些思想,出自一个前清官吏之口,即使到了今天来读这段文字,也是切中时弊啊。徐益生先生花费重金购得捐此碑并捐赠于公益,更是这一思想的当代传承。

《布业捐厘恤婺记碑》成于光绪十二年,而布业公所楼屋光绪十三年竣工,是一座徽派风格的建筑,十分精美。大门为磨砖雕花门楼,两旁饰有三狮盘球门护石,前后三进,为“吕”字形四合院。如今虽经盗拆已然破败,但是看着依稀可见的“布业公所”石匾、二层门楼残存痕迹和蹲坐在门口水泥中的石狮门当,即使站在狭窄的小巷中间,依旧不难想象当年的气派和繁华。而周边的冬赈局、救火会、芦洲会馆以及嵇直故居等,无一不在叙说着过往的善行义举,不知道何时能够修复开放,给今人,也是给古人一点历史的慰藉······

图片

△清代布业公所遗址


作者:祝瑞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