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 | 《大义救生话红船》:铭刻在石头上的义举(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2-10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铭刻在石头上的义举(下)


01

僧俗共襄  风正帆悬



韩为桢撰《焦山重修救生红船记》(“韩记”)和江涟撰《焦山尚公书院复归救生船记》(“江记”),记述的是互相关联又各自分别的两件事:康熙年间,扬州张宜清和仪征程封延两家捐置义田给焦山寺僧用以拯溺救生之费,后来焦山寺僧维护善产,并在官府襄助下继续拯溺救生的曲折故事,涉及人物众多,活生生一幅自康熙至嘉庆年间焦山百年救生群善图。


图片

《道光焦山志》载《焦山东向图》


“江记”写道:“康熙年间扬郡张宜清并妇戴氏好行其德,常悯人之死,念焦山峙大江中,遇惊涛骇浪多有不测,置船一,委之寺僧觅善操舟者救之。”由于救生船只维修、水手工食奖赏难以为继,于是,张宜清劝捐程封延,“置朴树湾圩田五十八亩零,高田四亩,就所入为经费,资契载焦山名下,两姓子孙不得妄生觊觎。”


“韩记”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六年(1728年)维扬张柘园、程封延捐仪邑芦庄东鸦圩田六十余亩,置救生红船一只,使尚公书院僧管理。”


从时间上看,这两者记述的是同一件事,估计朴树湾圩和东鸦圩实为不同方向或不同时期地名的差异。关于田契的登记与管理使用的是汪尔振父子的做法,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利于善举之长久计。


但是种田收租就有年丰年歉,歉收之年就难以支持红船正常救生活动;又船只容易毁坏,往往只有一条船用于救生,经常眼睁睁看着落水之人无法施救,救生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后来焦山寺的济舟、借庵二位长老于乾隆、嘉庆间又先后添立救生红船三只,其经费全仰于两淮盐运的厘金(拨款),虽然这是定额补贴,但也时时亏欠,不能如数给发水手工食和奖赏银两。于是,就将尚公书院的救生船和义田质押给别人来获取经费,维持救生活动。


焦山济舟禅师,本名澄洮,“凡三主焦山”,“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皇帝两次南巡游焦山,叠荷宠幸”。焦山巨超,号借庵清恒和尚,他精通程朱之学,忠孝为心、利济为怀,僧有儒行。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起主持焦山二十余年。借庵再传觉燈秋屏、嘉庆十八年(1813年)再传觉诠性源,此二人都是借庵和尚的嗣法弟子。


图片

清末的焦山和尚


济舟、借庵二长老当年因救生经费不足,典押张程二氏捐赠义田筹措救生资金,后来有了一点麻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散布谣言说,焦山寺僧利用典押的田亩牟利。张宜清曾孙张芑山听信别人蛊惑,将其祖先原来捐施的义田收回,并以二百两银的价格出卖给孙姓人氏。焦山寺僧能安认为,张氏祖上施行的善举,不能因为后代听信谗言就此让寺庙蒙羞、断了他祖上的善德。于是能安摹拓原来的持契据碑文到扬州府对薄公堂,经扬州府伊秉绶查明原委,知道张芑山所售田价已经分给族人,无法追回,只好令能安自募二百两银子以偿还孙姓田价,仍将田收回命寺僧执业,自嘉庆九年到十一年(1804-1806年),官司打了三年得到这样一个“失而复得”结果,也是无奈,可知天下做好事也是很难啊!“善举之难也,人好生之心,后人宜随时保护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乃以百余年来良法美意,一旦废之,惟恐不速。”“江记”最后写道,“能安诚殚心,田亩经理得宜,将见收获日丰,于桅橹修葺之用益裕,榜人廪餼之需益宽。设遇惊涛骇浪,鼓棹游巡,俾南北往来罔占灭顶,则张氏之德永垂无穷,而能安之功不更伟哉!吾愿能安勉之,能安之法嗣共勉之。”这篇碑记是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字墨卿)委托江涟著文勒石。


嘉庆十八年(1754年),焦山各处寺僧公议,将原来张柘园、程封延捐造,由尚公书院管理的一只红船,与焦山寺僧乾嘉年间添置的三只救生船及其救生活动合并,一起委托寺僧管理,以保证善举能够延续下去。焦山寺住持长老性源同意两处救生合并经管。由于年久失修,救生红船已经不能使用。性源发愿矢志修复。他的善念感动了河师麟公,麟公认为僧众财力有限,于是捐出自己的俸银九百多两成就善事。一个多月后,四只救生红船修缮完毕,焦山救生百年胜举废而复兴。


“韩记”将焦山救生与西津渡、瓜洲救生做了一个比较:西津、瓜步设立救生红船,诚为胜举。而后官府介入管理,“官吏以制其法,士商以输其财,董事以司其责,经费有常,出纳有度,故能历久而不废也”。焦山救生官府不管,士绅捐款少,也没有董事专门管理,“惟一住持而力肩之,较之西津其难易更何如哉”。自康熙到嘉庆,一百六十多年,以寺僧为主导的焦山红船救生活动艰苦卓绝,功德无量。



02

通判陈齐叡:山前山后 遍设红船

作为金山、西津渡救生的最后关口,焦山救生红船多设在前山,后山就难免顾及不到。而后山江口,与象山相对,水下有石矶;松廖二山在山后,水下有暗礁,因此后山江面水势十分危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时任镇江府通判的陈齐叡登焦山游赏,他行至山后,恰遇大风,“第见惊涛怒奔,一望无际。圌山塔影忽隐忽现”,于是就问带路的和尚,“此即海门耶,何风波之险一至于此?”话音未落,一只小船驶进松廖二山,巨浪中小船左右摇摆,徘徊于两山之间,几经转折而后脱险。松廖二山在焦山北侧江中,李白有“石壁望松廖,宛然在碧霄”的诗句。这实际是焦山一支余脉伸出两处礁岩,在大江中分峙对立,隔山望去,仿佛入海之门,又称海门。陈齐叡观此险境,惊心动魄,吓得手足战栗不已。和尚对他说,山前有救生红船,距离山后比较远。商贾船舶在山前行舟只十之一二,而在山后走的十之八九。一旦暴风骤起,往往因此发生覆溺事件,急难中前山红船来不及救助后山江上的事故。于是他就与同僚商量,大家捐俸银,买了一艘旧船改造成红船,专门负责在山后江面救生,并委托焦山素园和尚管理。


图片


清光绪七年(1881年)焦山的松寥二山照片,辑自小李探花《镇江风情》


图片

京江路修建时的松廖二山实景 


但当时并没有考虑人工费用的出处。癸丑年(1793年)陈齐叡调离镇江去治理河岸,第二年甲寅年(1794年)回来复署(原职),素园和尚去拜访他说,你走后船就损坏了,修了好几次,花了不少银两。当时没有工食钱雇请水手,于是素园就呈请两淮盐运使尹公,蒙他请商总王山霭等人资助,每年领一定银钱支用。又请督盐两宪发文明确永为定例。陈齐叡非常感动,对素园和尚大加赞赏,他说,我所做的事你能坚守;我没有做到的事,你也能成事。诚可谓不负所托也。而且现在居然有奸滑之徒为了一己私利,竟然说后山无渡口,红船设之无用。当初设置红船就是为了救生,不是为了摆渡啊!


五年之中陈齐叡两任通判,其间素园和尚就遭人诬攀,他就决定写一篇碑记记载后山设置红船的始末并勒石江干告诉后人,以免后来再有奸人争说是非,使后山红船救生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如此看来,陈齐叡捐造红船大概在1789年前后,五年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就和前面张程二氏义田官司一样,做善事要善始善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图片

焦山胜境(网络图片)




文 祝瑞洪 

编辑 刘婷婷

审核 周婷婷 葛文斌 高义刚

来源于“《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6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