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 | 《大义救生话红船》:金山救生史话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金山救生史话


金山处于大江中流,东晋名刹——金山寺依山而建,金碧辉煌。自古以来,金山就是行船停泊、观光的宝地,香客信众烧香拜佛,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然而京江之险,却与金山的位置和地理特征紧密相连:一是险在金山一水中分,在其下游形成急湍漩流,名曰“龙窝”。一是险在金山周边江中暗礁林立,名曰“石簰”,高低参差,潮涨潮落之际,浮沉明灭,不可捉摸,尤其险峻。所以北宋时翰林学士夏竦就建言仁宗皇帝在金山设立救生船,成为长江救生的发源地。此后,金山的救生传统就像一缕血脉,时隐时现。





01

太虚上人设慈航


图片


早在元代或元以前,金山寺僧就注重警示金山大江行舟注意安全。他们还在隐没在水下的岩石上插上树木作为标识,提醒过往船只谨慎避让,防止覆溺。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元延佑年间,总管段廷圭言,扬子江古号天堑,舟到金山急流处,谓之撺箄。泰定间,台臣檄云:金山盘涡旋激,号为大箄。又名龙门,又曰龙涡。传水深二百丈,险之甚者。石箄西有龙眼石,数丈,即头箄也。水大则没,常有覆舟之患。昔僧树木石表识之,俾舟人得谨避焉”。


至明代,金山寺僧又多方筹集资金,设置救生船,以菩萨慈悲之名称之为“慈航”。金山寺僧的这一善行得到当时朝廷官员的赞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苏州籍状元、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申时行(1535-1614年),做了一首诗《赠金山太虚上人》:

插貂辞凤辇,披衲向龙宫。

梵刹烟波上,禅栖水月中。

翻经依佛日,演法振宗风。

心逐云鸿远,身将野鹤同。

行游穷胜览,入定悟真空。

拯溺慈航设,扶危觉路通。

藏留金地重,恩拜紫衣崇。

何用寻庐岳,兹山得远公。

这里的“拯溺慈航设,扶危觉路通”,按旧时镇江一带文士的习惯用法,“慈航”就是指救生船,“拯溺”就指水上救生活动,“慈航拯溺设”,就是指金山僧人太虚上人设置救生船从事救生活动。


图片

申时行画像


申时行(1535-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二十六岁时乡试中举,翌年即嘉靖四十一年春闱连捷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深受张居正契重,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自此申氏崛起成为江南大族,人才辈出。


太虚上人法名如然。他的师傅是正性禅师,自号空满头陀,王肯堂《敕赐大藏经记》说“有僧空满,从北方来”;《新编金山志》说他是“明临济下二十六世沙门”。大约嘉靖初年,如然是跟随师傅一起来到金山的,作庵号“太虚庵”。师徒俩一起住在金山朝阳洞苦修。空满常坐不卧,住妙高峰绝岩,以“数席蔽风雨”而感动四众,募得资金,建无梁殿、法华楼、多宝塔诸胜。万历间听说皇太后赐经寺庙供藏,他带着徒弟如然北上京都募藏,“得赐紫还山”。


《赠金山太虚上人》诗有序言:“太虚上人早侍禁中,寻投方外传灯宝地,驻锡金山,藏经出内府之颁,紫衣拜慈宫之赐,谒予索赠,爰有兹咏”,诗中开头两句即是“插貂辞凤辇,披衲向龙宫”,以此来看,太虚上人原来应该是皇宫里的人,后来出家“向龙宫”,龙宫即指金山。因此,申时行与太虚上人应该是旧交,即太虚上人“早侍禁中”时就应该熟识,后来又来游金焦二山访故友。而此诗的写作,也应该是太虚上人获颁募藏、赐紫衣之后。这首诗大约写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之后。所以如然设“拯溺慈航”,应该是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这是继宋代金山设救生船、明周忱西津渡-瓜洲设大船济渡救生之后,镇江又一古代救生活动的重要记载。由此可见,不仅宋时金山旧设救生船,即使在明代,金山寺的江上救生,也是长江最早的救生活动之一。





02

金山神话与寺僧救生


金山是诸多神话的发源地,而神话与救生皆有关联。金山寺僧降龙救生的故事,发源于中唐之前。当时瓜洲伊娄河还没有开挖,渡江要从仪征白沙口出江经金山到西津渡。但金山附近江中有毒龙,变幻莫测。每次经过都要备礼大祭,否则毒龙就作恶弄翻渡船。后来有一得道高僧与之斗法:“高僧呼龙曰:汝能见身乎。龙即见头如山。僧曰:汝能大却不能小,能入吾钵中乎。龙即入钵中。僧曰:汝能出乎。龙百伎莫能出。僧因与之说法,开其毒恶。龙请降,以听法”。有意思的是,恶龙被降服后,成了金山的护法珈蓝,专门护卫渡江借寓的香客行旅和金山寺僧,后来又在金山建龙王庙专门供奉这位龙王。


著名的《白蛇传》“水漫金山”的故事,可能是借助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映射金山寺僧在法海带领下迎战洪水、普渡众生的神迹。 


图片

水漫金山(网络图片 )


《西游记》中“江流儿”也就是成年后的唐僧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明末清初的金山寺高僧别峰宝印禅师,他就是一名现实版的“江流儿”。别峰和尚原本是江阴陈氏的儿子。父亲是一位地方官,死于兵荒马乱中。母亲陈氏抱着儿子逃难,在过江时,人群非常拥挤,婴儿被挤入江中,越漂越远。第二天,巡视的兵丁看到江边水中漂着一锦被,捞起来一看是一名婴儿,竟然江水未湿婴儿之身,还在熟睡之中。


后来寄养在天界寺中,出家取法名为别峰。洪武初年(约1369年),明太祖封别峰为金山寺主持。这个事迹,可能也是暗示金山寺僧很早就从事长江救生活动,吴承恩将这个故事完美地移植到《西游记》中。


图片5.png

吴承恩画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秋考落第,归舟途中,游览了金山寺,喝了中泠水泡的茶,听了别峰和尚的故事,找到了“江流儿”的生活原型,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西游记》原著中,江流儿是江上漂流来的一个弃儿,金山和尚救护并收留了江流儿。他在金山长大后出家当了和尚,并被推荐主持唐王的水陆大会,由此踏上去西天取经的道路,成为西天取经的唐僧。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就在镇江的江边拍摄了这段故事。




03


扬州盐商闵象南创设金山救生船



明朝遗少魏叔子在扬州鬻文为生,写过一篇《善德记闻录——为闵象南作》,记述了明末清初扬州慈善家闵象南乐善好施、在金山捐造救生船的事迹。闵象南,名世璋,号淮海,安徽歙县严镇人。大约出生于1605年,卒无考,但应该在魏叔子1677年撰写《善德记闻录》之后去世。因家贫九岁辍学后坚持自学。有一次他读了《史记·蔡泽传》,认为蔡泽一介草民,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封侯拜相。“大丈夫当如是矣”。遂只身来到扬州打拼,帮助乡里商贾当会计,以忠信见倚任。后来自立门户,成为盐商,赚了很多钱之后,全部用来做善事数十年,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素封”。


这位闵象南在金山、瓜洲、京口设置了数艘救生船,以丰厚的报酬招募水手进行救生活动。此后担心水手贪小利不负责任误事,他便与徽商吴孟明、程休如、汪子任、吴道行等四人商量立了章程,号召所有渔船都可以救生,救活一人,奖励一两银子;捞死尸奖励六分银子。又专门请金山、超岸寺、瓜洲江神庙的僧人管理这些救生船。很多年以后,闵象南们设置在金山、避风馆的救生红船事迹还得到康熙皇帝嘉勉,免除两寺义田一切丁役税赋。



文:祝瑞洪

编辑:常晓近
审核:周婷婷 叶梦琦 葛文斌 高义刚
来源于“《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