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 | 《大义救生话红船》——京口救生与康熙红船免税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编者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传承久远的优良传统。见义勇为,不仅仅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赈灾施药、恤婺育婴等慈行善举,亦是仁义之举。千古以来,镇江人民在大江舍财造船、拯溺救生,甚至为了那些覆溺受难、素不相识的渡江行旅,舍生取义,这是慈行善举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铭记、继承和传扬。本报今日起开辟《大义救生话红船》专栏,说说镇江古代大江救生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京口救生与康熙红船免税碑



图片


长江万里,浩浩西来,至京口江面,金焦二山,中流击水,风高浪急,滩险礁沉。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西津渡为运河浮梁。然而,自京口渡江,环绕瓜洲60里才到扬子津,常常遇险覆溺,古人视为畏途。姜宸英《京口义渡赡产碑记》说,“京江之渡,长江最险”。


唐开元润州刺史齐浣开凿瓜洲伊娄河,迁漕路于京口,漕船过江三里即入伊娄河航行,大大减少了覆溺事件,而西津渡和瓜洲渡亦成为南北通衢、漕挽咽喉,走上历史舞台。




01

世界上最早的救生船——金山救生船

宋仁宗天圣年间,翰林学士夏竦建议在长江下游金山等地设置救生船,负责拯溺救生,金山就有了世界上第一艘救生船。夏竦是江西德安人,从小居住鄱阳湖畔。少年时随父客寓通州,后来担任丹阳主簿,十分熟悉长江水路情形,做大官后主政一方,深知民瘼之切。南宋蔡洸造五只大船济渡;明代金山寺僧太虚上人等设慈航救生,正统年间周忱设大船济渡拯溺。晚明时期,长江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长江救生活动开始出现有组织的行为。此后,京口救生会、焦山救生局相继创设,镇江的民间救生组织活跃在大江两岸四地(西津渡、金山、焦山、瓜洲)及其周边百里江面三百余年,演绎出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大义红船、大义救生的历史故事。




02

李长科创设避风馆 

明代崇祯年间,有一位兴化的绅士叫李长科。他的先祖李春芳(1511年-1584年),明隆庆年间升任首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柱国少师兼大学士,位极人臣。李春芳之后,李家学士辈出,高官重臣,煊赫一时。李长科教授两个弟弟李嗣京和李乔读书,他们俩先后在万历四十七年和崇祯元年高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他自己却名落孙山,于是离家游学,寓居镇江玉山超岸寺。


据《康熙丹徒县志》载:崇祯年间,兴化李长科看到大江风涛经常覆舟溺人,心生怜悯,就在蒜山下建避风馆,并与超岸寺僧一起募造十只救生船,请和尚长镜主持开展救生活动。凡救人按救活人和捞死人给予不同的奖赏。这是长江最早的关于救生赏号的章程,应该还有一些关于寺僧管理的章程详细条款,史志记载不详。长镜和尚去世后,他的徒弟达己继续主持,并扩建避风馆,使楼阁更加宏敞,往来江上的人都能在这里憩息待渡。


避风馆是镇江最早的民间水上救生组织。《乾隆怀集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十六年(1643年),李长科任怀集县令,1643年以外艰归,1644年大明覆亡。由此看,他创设避风馆的时间,当在他的两个弟弟考上进士之后到他当怀集县令之前的(1628年-1640年)某年,即在1640年前。




03

扬州盐商捐设救生船

李长科是募造十只救生船的主要牵头人,但是其他捐资参与募造的士绅很少留下姓名。《嘉庆盐法志·救生红船》载有一则宝贵资料:盐商“方如珽设救生船于避风馆,悬赏额救一生人酬一金;获死半之,复置葬地一区。”这位方如珽,是与李长科同时代的人,应该是捐造避风馆救生船商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明末清初,方如珽在扬州与闵世璋等一起捐款重建育婴堂。后者在金山捐设救生船的时候,方如珽捐设救生船给避风馆,并捐助救生奖励银两:每救活一人奖励一两银子,捞获死尸一具奖励半两银子。不仅如此,方如珽的儿子方为源,“善承先志,垂四十余年踵行弗替”。从时间上推测,方如珽父子两代人对于避风馆的救生活动的资助,可能一直持续到京口救生会成立前。差不多与李长科、方如珽同时期,扬州盐商闵象南、吴自亮、程休如等在金山和瓜洲捐设救生船,救捞奖励章程与避风馆相仿。这大概就是李长科募设救生船十只的主要来源。


十只救生船的活动,应该覆盖西津渡附近包括金山、瓜洲江面,只是史志未载其详情,留有遗憾。避风馆的救生成绩也是非常显著,志书称“利济甚众”,就是说,救助了很多人。




04

谈迁说瓜洲亦设有避风馆

避风馆在超岸寺哪个位置呢?清顺治十年(1653年),史学家谈迁北游,是年七月初三,到达西津渡口。他在《北游录》一书中记述:

“丙申,早起,沿江三里曰‘银山’。多丛祠,左曰普陀岩,其下垒石为门,曰‘昭关’”。“至西津渡,瓜洲直其北,玉山据江骨立,江水汤汤,不风而怒。玉山寺之门一曰避风馆,瓜洲馆亦如之”。


图片

明末清初李长科超岸寺设避风馆救生位置示意图


谈迁是从观音洞昭关石塔向西一直走到西津渡的。从方位上看,西津渡正对瓜洲,所以是“瓜洲直其北”。玉山兀立江中,而避风馆的大门就是玉山超岸寺的大门。因此,避风馆是建在超岸寺内的。从江上看来,避风馆的左边“危峦千尺,上有神祠,祠下重阶曰来烟亭”。因此避风馆应该在靠近西津渡古街西口的位置,大概方位是在玉山东侧,银山西北侧,超岸寺东北侧附近;并且避风馆的大门,也是超岸寺的北门。所以今天西津渡公司复建的避风馆,应该是与古避风馆位置相近的,很快就竣工了。此外,谈迁说的“瓜洲馆”十分重要,这应该是避风馆的分部,说明避风馆还负责管理盐商设在瓜洲的救生船。




05

田雯、曹寅与避风馆

避风馆的作用,是为来往大江南北的商贾行旅提供休憩待渡的地方,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客栈。许多名人曾在此地游览或待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江宁巡抚田雯《避风馆》诗:

避风馆在江东岸,瓜步帆回四月初。

鸭嘴小船趁潮上,樱桃时节打鲥鱼。


图片

曹寅《宿避风馆》诗手迹,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这首诗记载了田雯任江宁巡抚时,四月初从瓜洲回头到避风馆,看到鸭嘴小船顺潮而上捕捞鲥鱼的情景,生动有趣,富有生气。而江淮织造,后兼两淮盐政曹寅留宿避风馆,写下了《宿避风馆》诗。曹寅留世的书法作品寥寥无几,这幅立轴书法行楷《宿避风馆》原由周叔弢收藏,后捐赠给天津艺术博物馆。曹寅曾为康熙侍卫,因为这层亲密关系,曹寅由家臣转为皇帝的心腹,有了掌握国家重要经济命脉的机遇。书法艺术之外,这首诗则寄托了这位满清名臣心怀天下而又渴望超然世外的复杂心态:

槛下寒江百丈深,一龛侧塞雨涔涔。

道人自嗅香烟坐,童子能通水观心。

海若何求频闚户,修罗此际罢弹琴。

茫茫寄眼虫天外,已听云堂粥鼓音。




06

康熙皇帝救生红船免税碑

图片

康熙三十八年金山避风馆救生红船免税圣旨碑 现镶嵌于金山寺方丈室外内院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驻跸金山,又至避风馆登岸游赏,耳闻目睹金山、避风馆救生红船事迹,而两寺僧人也趁此机会给皇帝上了两道折子:“本寺丹徒县公庄折”、“禅堂丹徒县公庄折”,报告了红船救生和两寺公庄资助红船的事迹。康熙皇帝为此颁发圣旨给予充分肯定,豁免其税赋丁役。这也是第一件记载救生红船事迹的官方文件,金山和尚视为至宝,专门恭录刻碑,立于御码头觉岸之旁并建有碑亭,供人瞻仰: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上谕:朕今次前来,见金山寺、避风(馆)救生红船在江以救溺水之(人)。除伊等地亩钱粮,外将一切(丁)役俱着豁免。钦此。”



文 祝瑞洪 编辑 刘婷婷

审核 周婷婷 叶梦琦 葛文斌 高义刚

来源于“《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6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