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史志|从经济凋敝走向复兴之路的重要节点——建立国营经济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镇江建立国营经济


图片

▲《镇江全境解放》油画


镇江解放后,经济凋蔽、满目疮痍,工业落后生产萎缩,商品物资匮乏、市场物价飞涨,失业人员众多、民不聊生,财政经济极其困难,国民经济处在严重困难时期。镇江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统一财经,初步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图片

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


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是接管镇江后,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镇江市(行署辖市)军管会和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的要求,把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工作。

市军管会实行抓接管和抓生产相结合,以接管促生产的方针,扶持工商业复工复业。

解放后不到一周,恢复镇淮、镇六、镇扬、镇泰等航线和镇句、镇宁、镇丹、镇常等公路线的运营。长江镇沪航线也随后开通。

解放后一个月内,镇江市即有18家碾米厂复工,270余张纺机开机,火柴厂也恢复正常生产。


图片

▲1951年,火柴厂女工在生产


1949年6月,国营镇江建中贸易公司成立。1949年底,全市工业生产已初步恢复,部分企业和行业如镇江面粉厂、电厂及棉织业已超过解放前的生产水平。


图片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

在丹阳珥陵兴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面临的财政经济极其困难。1949年下半年,全区发生了3次涨价风潮,镇江市尤为严重。1949年底,镇江市的豆油、黄豆价格比5月上旬上涨了25倍左右,大米、小麦、面粉、棉纱价格上涨了约30至35倍,食盐约上涨了70倍。

市军管会和镇江专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密切关注市场的金融物价,根据上级制定的统一政策和镇江实际情况,在大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首先和投机资本展开了“银元大战”,整治混乱的金融货币和市场物价。

经过激烈的斗争,对投机资本给予沉重打击,用经济手段代替政治手段平抑市场物价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为进一步从根本上维持物价稳定,要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应平衡。首先是统一财政收入,主要从重视税收工作入手。1950年底,将全年20余亿元(旧币)的欠税集体如数纳库。

其次是统一物资调度,相继成立市粮食、土产、百货、花纱布、盐业、煤炭、烟酒专卖等7个国营专业公司,控制并统一各种商品的批发市场,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同时,镇江市还编制了年度地方财政概算,建立了现金管理制度,国家银行成立了现金管理专门机构,开展了以收存款、建金库、控制现金使用量,实行经济往来转账制度为重点的金融管理工作。


在稳定物价的过程中,镇江专署于1950年7月中旬召开镇江专区工商贸易会议,研究如何贯彻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指示,制定以调整公私关系为重点,同时调整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的调整工商业的措施。其中工业的调整措施为:对设备先进、劳资关系正常的厂家,重点扶持,适当分配加工订货;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小手工业组织联营,并在可能范围内分配定货。商业的调整措施为:适当调整国营公司批发价、零售价和起售点,撤销代销点,照顾私商的合理利润,国营公司在市场的销售量批发占50%,零售占10%。国营公司和国营企业须分别加入对口的同业公会,与私营工商业建立经常的业务联系。7月开始,歇业户逐月减少,开业户逐渐增加,市场开始活跃,生产恢复,银行存款回升。


图片

▲镇江工商界人士主动申请公私合营



图片

镇江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接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恢复生产,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理工商业,初步确立起国民经济主导地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写:戴芸 审定:张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