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印记
+高品质工艺,精美double
+原创设计,文化属性
+金属材质,重工重手,质感super
+金色沟边,立体纹理,阳光下超级blingbling
“中国古渡博物馆——罗哲文”,西津渡不仅是镇江的旅游名片,也是老镇江人刻在脑海里的记忆。落在市区一片宁静之地,亭台楼阁,郁郁葱葱,尽显古城风貌。在这条老街上最熟悉的就是白塔、救生会、观音洞这些景点,还有伯先公园、云台阁等。其他的景观,或许很多人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其实美景在兹,不说不明。今天这款冰箱贴的开售之前,先不妨跟着文字,了解「西津十八景」的故事。
新西津十八景——白塔晴云、大义红船、老街古韵、待渡遗风、一眼千年、玄铁擎天、蒜山怀古、云台胜境、津渡流光、鉴园春秋、千帆入津、五十三坡、闲田骚客、尚清看戏、伯先悲歌、雅苑香雪、玉山留春、民国往事。
西津十八景之——白塔晴云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塔,西津渡的这座石塔却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建于元代,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石塔端坐在老城中心,见证着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西津十八景之一——白塔晴云,《白塔晴云》,是西津渡最古老、最著名景观。
白塔,即昭关石塔,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集白塔和过街塔于一身的佛塔。该塔是元武宗皇帝下令修建(1311),仿京师梵刹所造,总高8.63米,其中云台的高度为3.89米,塔高4.74米;在装饰艺术上同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汉式、藏式的装饰题材、新颖独特,堪称一绝。建造师京师工匠刘高曾参与修建元大都白塔寺。该塔矗立七百多年,为西津渡镇渡之宝,也是西津渡历史街区最古老的建筑遗存之一,为全国文保单位。
白塔凌空高架于街道之上,东为“同登觉路”券门,西是“共渡慈航”券门,北侧救生会,南侧观音洞,一丈宽、五丈长之方寸之地,犹如一座平卧佛龛,自然形成此一梵境丽景。丽日当空、白云悠悠之时,身处其中,仰观蓝天,巍巍白塔、淡淡青云;俯察街区,青砖黛瓦、重檐高墙,感受古代建筑的智慧,人神共祈平安幸福的心愿。我们从塔下走过,感悟佛缘慈悲,口中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相当于向佛进行了一次膜拜,据说可以保(过渡)平安。
此情此景,不能自已。有诗赞曰:
万里晴云洗碧空,
千寻白塔向天雄。
浮屠摩顶修觉路,
渡客临关明道功。
滚滚红尘双券外,
爿爿净土一龛中。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佛号声声天地通。
西津十八景之——大义红船
《大义红船》,此景是由救生红船、救生会建筑和庭院内外环境构成的景观。
张夕庵在其《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上题词说:“西津银山麓,突出一阜,可以眺帆樯于天际,俯舟楫于江津,建栋宇为救生之馆,其形势接应,无有过于此者矣。救生红船真苦海之慈航,功难尽述也。而登眺游览之胜概,又其次云。”现会馆遗存修缮完好,西北山崖设有五根桅杆,上挂“利、涉、大、川、吉”五面彩旗,以纪念南宋蔡洸在西津渡首设官船渡江济难的历史功绩。庭院内设置红船模型,红船船头设虎头牌、铜锣。会馆现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 展馆,展出京口红船救生活动的历史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京口蒋氏救生会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水上救生组织。其始创于康熙41年(1702),创始人为蒋元鼐等15绅士,后为蒋豫(字松埜)继承,续传七世163年,至1864年蒋宝去世为止。之后,京口救生会为政府派员主持。红船为救生会用于江上救生活动的特制船只,因船身油漆成红色而得名。红色以为警示,也为方便航行时其他船只辨识避让。京口蒋氏救生会自康熙初年成立之后,其救生活动感召长江流域两岸官民共襄,一时间红船救生组织遍布大江南北,救助了无数江上罹难人员。清代仪征人阮元在南昌为官,仿制京口救生会红船在滕王阁附近停泊,从事救生事业兼作官船。为此,他作有“扬子桥头万里浪,滕王阁下一帆风”的诗句,并书写为对联悬挂于船上,表明他对红船救生活动的褒扬和襄助。有诗颂曰:
济难红船行大义,
蒋家七世念慈心。
救生会馆先君志,
振溺方舟松埜襟。
扬子桥头万里浪,
西津渡口一帆荫。
长河自此平川马,
三百年来龙献琛。
西津十八景之——待渡遗风
《待渡遗风》,清周镐京江二十四景有《西津晓渡》。如今江岸北迁,西津渡口废佚,仅仅有待渡亭遗迹可觅。因此,我们只能在待渡亭怀古了!
待渡亭,位于小码头街“层峦耸翠”券门西侧,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待渡亭》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该亭三面临空,一面依墙,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东面靠墙竖立《西津晓渡》刻石白石碑,为1985年所立。晚唐诗人张祜塑像立于南侧。当年待渡西津,他留下了著名的《题金陵渡》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待渡亭初建时间、地点均不详。许浑曾作《京口津亭送崔二侍御》,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中的津亭,即是待渡亭。此后,待渡亭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怀古凭吊之所。清代诗人冷士嵋曾作《津亭席上赠歌妓》;罗志让曾作《待渡亭晚眺》、《待渡亭送别》等诗词。唐宋以来,待渡亭屡毁屡建。到清代,古待渡亭曾随着西津渡江岸的北移,设在通江渡头的栈道上。从清画家张崟《救生会馆图》、周镐《江上救生》图来看,在清代道光年间,待渡亭已经前移到江岸通向码头的栈道前端,大约在今西津渡街与长江路的交汇处。光绪乙已年(1905年)镇江地图上也曾有待渡亭位置的标注。有诗记曰:
江户北迁南岸远,
西津待渡只残亭。
鳞鳞石板披银月,
静静歌台忆妙伶。
京口喜留唐宋迹,
瓜州不见灯火明。
安知今古千年越,
不是骚人弄墨情?
故事暂且写到这,下期继续,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西津十八景金属冰箱贴(字绘款)将于即日起开启预售,先来欣赏一下吧:
简直是拿着放大镜都经看的文创产品,实属细节满满,细心的小伙伴甚至能发现每一处景在冰箱贴上的所处位置,都是严格按照该景在西津渡的真实位置顺序来设计呈现的,西津渡的小伙伴们在前期设计过程中,光考虑如此严谨的设计逻辑如何呈现,都费了好多心思,加上「西津十八景」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款产品必将成为你来镇江旅游或送朋友的极佳城市文创礼品之一。
1
关于预售&提货时间
第一批仅接受公众号预订+线下自提
预售时间为:6月8日—7月14日10:00-17:00
提货时间为:6月9日—7月21日10:00-17:00
2
关于早鸟价购买方式
①后台私信「冰箱贴+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否则可能因无法核对有效身份信息而无法领取。
②前往西津渡官方文创店「津有津礼」核对登记信息享受早鸟价购买。(西津渡游客中心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