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老码头文化园:园内小品诉说镇江故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111 次

老码头文化园内,几组生动的铜雕塑作品为游客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体验。每一组都承载着镇江丰富的历史故事。


image 

铜雕“骑驴上金山”


“骑驴上金山”这一雕塑展现了金山作为江心岛屿的历史变迁。金山原是江心岛屿,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于是不再有“渡船上金山”,取而代之的是“骑驴上金山”,西津渡古栈道是“骑驴上金山”的必经之路,五十三坡也是租驴的重要场所。老一辈人提起五十三坡,总是津津乐道地讲述那次骑驴上金山的惬意回忆,仿佛可以让人感受到当时的轻松与快乐。


image 

铜雕账房先生和老外


“账房先生和老外”这组雕塑重现了1856年镇江开埠之后的历史场景。当时,在租界内,贩卖鸦片的官土栈和报关行的买办与帝国主义勾结,剥削百姓的情景历历在目。游客如果带着家人或孩子来到这里,置身于这个十九世纪租界文化的环境中,既能接受教育,又能深刻体验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一定会非常深刻。


image 

铜雕“船夫”


船夫和贩(脚)夫的雕塑展现了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位扛着船橹的船夫,正急匆匆地往渡口的渡船上奔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妻子盼望的眼神和嗷嗷待哺的儿女脸庞。他必须尽快将过江的旅客送过江,以换取一些铜板来养活家人。尽管西津渡口的江面宽阔波涛汹涌,渡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俗称“行船走马三分命”,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常年在风口浪尖上行驶。


image 

铜雕“贩夫”


贩(脚)夫推车的雕塑则再现了当时渡口街上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推车的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高大汉子,尽管脸上的皱纹显示了他饱经风霜的经历,但他的身材与肌肉却与年龄不相称。他身穿破烂的衣服,绑腿的裤子显得肮脏,仿佛是从煤灰中捡来的。然而,从他走路的步伐和行动的姿势中,便可以看出他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上一篇:老码头文化园,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