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镇江史志 | 从三尺讲台走上抗日疆场:记五位教师出身的镇江著名英烈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160 次


史志镇江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之际,《江河记忠魂——镇江抗战往事》专栏正式开篇。80年前,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港口和南京门户的镇江,在日军铁蹄下饱经磨难,却也见证了镇江人民英勇不屈的抗争,无数忠魂用热血书写了城市风骨与民族勇气,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生动缩影。本专栏将以“江河记忠魂”为主题,通过“城之痛”还原沦陷岁月的黑暗与暴行,借“民之抗”展现普通民众的英雄主义,凭“人之魂”缅怀英雄儿女的不朽精神,以此铭记英烈牺牲、传承不屈意志、警示和平珍贵。让我们循着江河涛声,重温那段镌刻在古城血脉中的抗战史诗,让历史记忆照亮前行之路。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舍生忘死,抵御外侮,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巫恒通、王龙、李培根、朱廉贻、杨瑞年等5名镇江著名英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曾经当过教师,后来携笔从戎,从三尺讲台走上抗日疆场。英烈精神,师范千古,值此第41个教师节、第12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追忆他们的成长轨迹和英雄故事


巫恒通
以德才兼优闻名苏南教育界


图片

巫恒通,1903年9月7日出生于今句容市白兔镇柘溪村。1919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曾担任英日人惨杀同胞无锡后援会首任委员长,参与领导了无锡社会各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活动。


从省立三师毕业后,巫恒通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梅村小学)、句容县立初级中学、南通师范附属实验完全小学任教,担任句容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长以及无锡县城区教育委员、句容县督学、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师范区地方教育指导员等职。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工作认真细致,为人公道正派,以德才兼优闻名苏南教育界。


巫恒通任句容县督学时,举荐了许多乡梓英才,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商业部副局级干部的樊绪经,即由他保荐为山南初级小学校长。


与同时代的许多爱国同仁一样,巫恒通原本也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但在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他的梦想却始终难以照进现实。


  • 1936年,巫恒通调任江苏泰兴县教育局局长,适逢西安事变发生,他关切时局,热心国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萌生了携笔从戎、为国请缨的志向。


  • 1939年初,巫恒通经首举丹北抗日义旗的老同学管文蔚引荐,与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相识。在陈毅的引导和启发下,巫恒通回到家乡句容,组建地方武装,驰骋抗日疆场,并于同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句容县东北区国民抗敌自卫团团长,镇句江国民抗敌自卫团团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三团团长,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团团长等职,率部在句容、镇江、丹阳等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 1941年9月6日,时任苏南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兼句容县县长的巫恒通在句容第二区中心乡大坝召开会议时,遭到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偷袭,因寡不敌众,不幸负伤落入敌手。


  • 巫恒通自被俘的那一刻起,即抱定必死决心,拒医绝食,并严辞回绝了日伪方面的各种花样劝降。9月14日晨,他在绝食8天之后壮烈殉国,实现了自己为中华民族“流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 2014年9月,巫恒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龙
深受四邻尊敬的“龙先生”



图片

王龙,1909年1月19日出生于今扬中市三茅街道翁家塘。王家系六代书香门第,王龙从小受到家风熏陶,加上天资聪慧,故才华出众,文笔甚佳,所作诗文立论新颖、文理通达、词锋犀利。十五六岁时即参加扬中“存粹文社”王氏宗祠举办的会文,每每名列前茅,深得地方文坛名士的赞许。


19岁时,王龙在自家厢房办起了私塾学堂,以教书为生,成为深受四邻尊敬的“龙先生”



  • 1934年,王龙出于义愤参与扬中农民抗税抗捐运动——“江洲火案”发生后的反迫害斗争,状告扬中贪官污吏欺压老百姓的罪行,而被反诬遭到通缉,被迫避难他乡。经友人帮助,仍以教书为生,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后才得以回到扬中。


  • 1939年4月,新四军进驻扬中,打垮了顽匪武装。王龙携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副官,江南指挥部副官处招待科副科长,新兵站站长,扬中县抗敌委员会主任以及扬中县、山南(丹阳)县、武进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在领导军民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不忘关心群众疾苦,审时度势,巧妙运作,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 1941年10月,王龙调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工委员会书记,后又历任中共丹北中心县委、苏中第五地委敌工部部长,长期从事和领导隐蔽战线的斗争。他经常深入敌区,有时头戴呢帽,身穿长袍,手执“文明棍”,宛如一个富商;有时头戴草帽,身穿破衣,腰背鱼篓,扮作渔民,通过侦察掌握到第一手的敌情资料。在对敌伪军工作中,他一方面广交朋友,尽一切可能加以争取;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死心塌地与我为敌、认贼作父的汉奸走狗,则坚决予以镇压。为此,他的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


  •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苏中第五地委、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决定成立镇江市,任命王龙为首任市长,积极准备解放和接管镇江。


  • 9月7日,驻镇江的顽伪军一个排出城向新四军投诚。王龙闻讯后,准备亲自前去受降,不料途中在丹徒镇的江边与追赶而来的大批顽伪军遭遇,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刺刀,王龙毫无惧色,拒不吐露自己的身份,并怒斥敌人,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英勇牺牲在江边的芦滩上。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殉难处的小桥被命名为王龙桥,附近建王龙烈士纪念亭。烈士牺牲地被命名为王龙大队,现为丹徒社区王龙组。


李培根
在扬中塾师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图片

李培根,1910年4月25日出生于今扬中市经济开发区李家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嗜读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英雄故事,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当报效国家,方不愧七尺身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名言警句自励。


1931年,李培根前往上海谋生,在一家烟纸店做店员。进店不久,他因不愤老板夫妇虐待、殴打学徒,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而被老板逐出了店门。


返回扬中后,李培根设私塾以教学为生。


  • 1933年夏,他参加了扬中县塾师训练班。一天,国民党扬中县党部书记长虞清前来上课,李培根对他口中所谓的“民生主义”极为不满,霍然起立,厉声驳斥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穷得走投无路,县府苛政猛于虎……这难道就是民生主义吗?”虞清无言以对,窘迫不堪,灰溜溜地逃出了课堂。这件事在扬中塾师中颇有影响,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先生不惧强暴,为百姓伸张正义,驳得有理!”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培根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开始四处奔走,联络有识之士,谋求抗日救国之道。一天,他经过一位塾师朋友的学校门口,瞥见教室外墙贴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标语,顿时捧腹大笑。朋友不解地问他“笑为何事”,李培根指着墙上的标语说:“眼下日军已打进中国,焉能好好读书?光读书能救国吗?你真是个迂夫子!”


  • 1938年9月,一心抗日救国的李培根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丹北参新四军挺进纵队。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40年4月,李培根出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他廉洁奉公,心系群众,大义灭亲,惩奸除恶,出色地领导了扬中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对敌斗争。扬中人民十分爱戴李培根,曾特意制作一面银盾赠送给他,上刻“廉直可钦”四个大字,以示褒奖。


  • 1941年1月25日,已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代行县长职权)的李培根在镇江第五区富贵墩子开展工作时,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他临危不惧,指挥随行人员突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 2015年8月,李培根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朱廉贻
为民请命的小学教师

图片

朱廉贻,1904年2月出生于今丹阳市经济开发区后观村。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开明士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朱廉贻即培养起为民立命的高尚情怀忠贞报国的远大抱负,展现出待人谦和、关心贫弱的良好品质,深受父老乡亲的赞许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到了丹阳,正在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的朱廉贻也走上街头,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之中,救国救民的思想开始在他心中孕育激荡。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朱廉贻对国民党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曾于1932年和1935年两次准备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直接参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终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未能如愿。


  • 1937年秋,朱廉贻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任教期间,他曾出于愤懑,为民请命,发动当地民众执旗到县政府请愿,敦促当权者体恤人民疾苦,施行仁政,降租减税。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一次,邻村一位乡民因水灾致农田绝收未能如期交纳税粮,遭到县法院追捕而被迫离家外出避难。朱廉贻得知此事后,致信县法院,辩称“刑法所向,亦在感化”。由于他的言辞循法论理,有节有据,终被县法院采纳,对该乡民免予追究。


  • 同年12月初,丹阳沦陷。1938年4月,朱廉贻在丹阳西门外成立观鹤抗日自卫团,被推举为团长。不久,他率部加入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任总团秘书长。6月中旬,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茅山,朱廉贻陪同管文蔚前往谒见,深受教诲和鼓舞,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从此接受党和新四军的领导。


  • 1938年夏,朱廉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拥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文件,坚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甚至在冬天也不穿袜子,遇到阴雨天干脆光着脚走路,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赤脚司令”。军政双优的他深受陈毅嘉许,陈毅称他“不但是拿枪的赵子龙,而且是拿笔的赵子龙”。


  • 1941年2月初,苏北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朱廉贻被任命为首任县长。2月22日,日军奔袭兴化县党政机关。23日,朱廉贻率少数人员转移到陈家舍,因地形不熟,误入三面环河的和尚圩子。他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奋力接连游过了7条河流,终于摆脱了敌人。上岸后,已是精疲力竭的他在河堤边休息,却在漫漫寒夜里再也没有醒来。


  • 为纪念朱廉贻烈士,兴化县、东台县先后设立廉贻区、廉贻乡、廉贻人民公社、廉贻大队、廉贻村和廉贻镇。如今,东台市五烈镇仍保留有廉贻社区。


  • 2015年8月,朱廉贻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瑞年
任教于她曾经就读的母校


图片

杨瑞年,1916年7月19日出生于镇江城区。父亲是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杨瑞年受其影响,从小便培养起强烈的爱国意识。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扬州中学初中部学习的杨瑞年带头参加学生纠察队,上街游行宣传,查日货、惩奸商。


  • 1932年秋,杨瑞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课余阅读了鲁迅著作等大量进步书刊,思想产生了飞跃。当学校无理解聘孙其敏(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等进步教师时,杨瑞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愿活动,并第一个冲进省教育厅,向厅长周佛海当面质询。


  • 杨瑞年从苏州女师毕业后回到镇江,先后在母校达仁小学(今中华路小学)、高桥北小学任教。她与几个好友秘密组织读书会,学习、传播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引起镇江反动当局的注意。1937年初夏,杨瑞年因“共党嫌疑”的罪名被捕,后经家人保释出狱。


  • 1937年初冬,杨瑞年北上寻求报国之路,在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学兵队。1938年2月下旬,她奉调南下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军部战地服务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41年1月,杨瑞年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参与围攻新四军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师长的姨太太是杨瑞年的昔日同学,特意派人把杨瑞年接去“叙旧”,希望她回心转意。杨瑞年轻蔑地回应道:“我们现在各有所求,志不同道不合了。”断然拒绝了劝降。


  • 新四军战俘被集中关押到上饶集中营后,杨瑞年根据狱中秘密党组织的指示,参加了狱方组织的“更新剧团”,利用排练和演出的机会巧妙地开展对敌斗争。她在演出时,故意响亮地喊出被禁念的台词,并机智地掩护数批战友越狱成功。敌特将杨瑞年视作“顽固分子”,对她加倍警戒和迫害。


  • 1942年6月19日,特务们将集中营里的77名坚定的革命者押到赤石镇虎山庙的一个废弃茶园里分批枪杀。20日,杨瑞年等7名女战士被第二批押上刑场,她们怒视特务,痛骂不止,并齐声高唱《国际歌》。杨瑞年带头高呼口号,身中三枪,依然挺立。刽子手们惊恐万状,又用机枪扫射,她身中7弹,头颅也被击碎。


当杨瑞年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回新四军时,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当年临汾学兵队的教官、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含着热泪说:“瑞年同志真是一位女中豪杰!


在杨瑞年的影响和动员下,她的妹妹杨青年和弟弟杨华年也先后参加了革命,分别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她们姐弟三人被称作“杨门三烈”,英名和事迹至今为镇江人民所传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镇江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