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江南敌后的斗争形势日趋紧张,国共合作抗战正面临着严重危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了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的压迫,“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遂采取了一些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措施。除东路由谭震林前往加强领导外,茅山根据地则力求巩固和发展。第2支队奉命到京杭国道以西的赤山地区活动,向南京近郊开展游击,以便转移敌人视线,掩护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
赤山位于湖熟、土桥、郭庄三镇交界处,地形比较复杂,山高228.9米,谷峰交错,便于部队隐匿。1939年6月起,新四军第4团在赤山地区的丁家村、甲山、端庄、谢桥、赤北建立党支部,并成立谢桥区委。7月,成立中共江溧句工委。9月,改为中共江溧句县委。1940年5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示留在江南敌后坚持抗战的新2支队,相机转移至南京近郊,开展游击战,以牵制和打击日伪军,保卫和发展茅山抗日根据地,配合江南主力北渡长江。1940年8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江溧句县委以赤山为界分为赤南、赤北两个工委。同年12月,改建为中共赤南县委和赤北县委。赤山之战是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亲率支队直属队和4团3营于1940年5月伏击日军并全歼的战斗,也开创了江南新四军缴获日军大炮之首例。
1940年5月13日,廖海涛接到抗日志士陶家齐发来的情报,略作思考后,对战友说:我们要在赤山脚下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廖海涛率领支队直属队和第4团第3营,由句容县的葛村统过赤山湖,进到赤山脚下的窦家边宿营。新2支队决定在赤山附近设伏,令支队特务连和第3营7连在西北岗的小山坡隐蔽占领阵地。14日上午9时后,日军南浦旅团冈本联队吉田中队140余人,从江宁县湖熟据点出动,沿着秦淮河堤向三岔镇方向前进,经窦家边去三岔组织维持会。侦察员苏小三和郭维华将这一情报立即向司令部报告。这时,日军突然向赤山开炮。廖海涛闻声立即带人登上赤山西北的小山坡,实地观察敌情。日军携重武器92式步兵炮1门,向部队驻地方向开来。廖海涛观察敌情之后做出判断:刚才敌人对赤山开炮是进行火力侦察,并非知道我军驻扎在赤山脚下的窦家边。据此,他立即做了战斗部署。4团特务连和3营7连隐蔽在西北岗的小山坡上,以机枪、步枪、掷弹筒和手榴弹形成严密的火力网。10时左右,待敌进入射击区后,特务连和7连突然猛烈开火,所有的火器都吼叫起来。日军受到突然袭击,死伤近半,残敌迅速集中到堤埂后面的坟地里,组织力量负隅顽抗,并利用92式步兵炮疯狂地轰击特务连阵地。这时,3营9连从敌人侧翼投人战斗。新2支队指战员与敌展开激战,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固守在凹形坟地的日军以猛烈的火力,企图阻止3营战士的进攻。在此紧急时刻,9连2排排长王树德带领4班的战士,迅速迁回到敌人后侧,用机枪和手榴弹对聚集在坟地里的日军发起猛攻,消灭大半残敌。剩下十几个龟缩在窦家边村外的一座拱桥下死守待援。下午1点,南京增援之敌到达湖熟,我军也伤亡七八十人,且弹药消耗殆尽,久拖将不利于我军。此时,廖海涛发现,在赤山附近的山坡上和河堤上站满了观战的老百姓,有人送来了开水、饭菜,有人还直接参加了战斗,用大刀、锄头等打死了几个向湖熟偷跑的敌人。新四军指战员在群众支援下,斗志更加昂扬,调整作战部署,集中全部手榴弹,由突击队向拱桥下的敌人投去,最终全歼桥下日军。此次战斗全歼吉田队长等100多名日军,缴获步枪60余支、机枪2挺、九二步兵炮1门。战斗结束时,南京增援之敌仍龟缩在湖熟据点内未敢轻举妄动,因为敌人不明新四军究竟有多少兵力。17日,日军纠集5000多人,配200多名骑兵、8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分别由南京、句容、镇江、天王寺等地向郭庄庙、虬山的新四军反扑。这时新四军第2支队在赤山战斗后已由500多人减至400多人,弹药也几乎消耗殆尽。因此,廖海涛在部队与敌接触后便趁敌人尚未合围前命令部队撤退到虬山叶家棚子的大片松林里,然后对首先追来的敌人骑兵进行反击。不到半小时,打死日军10余人、击毙击伤军马40余匹。迫使敌人停止了追击。日军在下午2时才搜索到新四军,3时许骑兵追击失利,至5时以后才形成对新四军的包围,廖海涛命令部队坚持到天黑后再突围。而敌人却因赤山战斗遭痛歼和骑兵又在追击中失利,再加上在虬山围攻52师也遭受过重大损失,所以部署战斗分外谨慎,直到6时整才发起总攻。交战后不久,廖海涛即凭借夜幕掩护,指挥部队分两路暗自撤退,并且在群众的支援下,连伤员也全部用担架抬出来了。
陈毅得悉此胜后,去电祝贺。廖海涛即兴赋诗一首《赤山大捷》:“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军惊乎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这次战斗不仅战绩大,而且为后来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当顽军企图在西塔山引诱日军夹击新四军时,日军摄于新四军赤山战斗的余威,所以未敢贸然行动,使新四军避免了腹背受敌。此战大大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抗日信心。
至今,赤山山顶仍留有碉堡与停机坪等战争遗存。2015年9月,党史部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赤山脚下建成赤山之战纪念广场。
文章来源:镇江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