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镇江史志 | 围点打援的东湾战斗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153 次

1939年是苏南新四军战略展开的一年。在新四军胜利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不断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下,日军实施了分割封锁和分区扫荡的策略,在各交通要道的集镇上修建据点,妄图聚歼新四军和民众抗日武装。对此,新四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相应减少在京沪铁路沿线的攻势,逐渐将战线转移到溧武公路两侧地区和芜湖附近一带,选择敌人薄弱环节或孤立据点予以打击,消耗和牵制敌人。


     1939年2月初,新四军为了打破日军对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扫荡”,展开了攻击日军据点的句容东湾战斗。


图片


      东湾是镇江句容南部的一个村庄,紧邻京(南京)杭(杭州)国道。日军1938年6月即在此修建了据点,作为在溧武路上防御的一个支撑点和前进阵地,驻有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的1个中队,约50余人。东湾北面10里为天王寺据点,驻有日军200余名;东北25里为薛埠据点,驻有日军400余名;西北为方边据点,驻有日军70余名。这些据点呈“梅花桩”式分布,遇到攻击时可以相互呼应和支援,便于防守。


      当时从句容天王寺到丹阳延陵的公路已被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破坏,日军企图修复以利其军事行动,并拟向溧阳西北的新四军基地进行扫荡。为粉碎敌人阴谋,改变作战局势,陈毅指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夺取敌人封锁线上较为突出的东湾据点。


      第2团团长王必成接受命令后,立即率领部队展开了敌情侦察。经过侦察,发现据守东湾之敌构筑有坚固工事,外有铁丝网及外战壕各3道,并在墙壁上挖有枪眼,据点内挖了坑道,同时配备小钢炮2门,轻机枪2挺,存储大量弹药,防御力甚强。东湾据点四周是开阔地形,村外都是田垄小路,还有一条小河流,对进攻不利。但王必成等2团首长考虑到部队正值整训完毕,战斗情绪极为高涨,兵力亦较为优裕,加之东湾一带群众对据点敌人的常四处抢掠,奸淫戮杀,非常仇恨,能够为新四军作战提供向导、担架、运输以至外围警戒等帮助。因此,攻打东湾据点具有一定作战优势。


      作战决心定下以后,2团即着手进行部署。根据东湾据点的敌军情况以及敌人一点受到攻击,其他各点必来应援的经验,决定实行夜间攻击以迅速制胜,同时做好打击敌援兵的部署,主攻与打援分工协作。攻击部队由2营附3营7连以及团属侦察班、通讯排组成,以3营7连及2营6连1排作正面攻击,2营4、5两连从据点后包抄攻击,6连2、3两排为预备队。打援部队由第3营(缺第7连)组成,埋伏于吴家边附近公路两侧,以打击距离最近的天王寺来援之敌,并对距离稍远的薛埠之敌进行警戒。团部随2营行动和指挥。


      紧张的战前动员也随即展开。召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具体的行动计划;召开连、排、班动员会,振奋士气,提出保证方案及缴枪竞赛口号;各级政治工作人员,深入民众,进行广泛动员;召集当地保甲长谈话,取得其同情与赞助。


     1939年2月8日夜,参战部队全部进入阵地。首先,正面攻击部队开始行动,尖刀班连续破坏敌人设置的铁丝网三处,但进至第三层时,被日军哨兵发觉,即鸣枪示警,据点内的日军闻讯立即展开射击。突击部队猛掷手榴弹,并使用轻机枪火力压制敌人。这时,据点之敌从坑道内倾巢而出,利用第三层工事进行顽抗。新四军绕至敌人据点后面包围的2个连,也开始用工具挖掘敌据点壁孔,强袭突击,同时第二梯队向两翼展开,对据点壕内之敌人作侧射、斜射。日军在前后夹攻、四面包围下,依然拼命抵抗。为迅速解决战斗,新四军采取了火攻,一时间,敌据点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爆炸声响成一片。经过两小时奋勇激战,东湾据点之敌就全部被歼灭。


图片


      打援战场也同样激烈。攻击东湾据点的战斗打响一个多小时后,天王寺据点的日军80余人,成4列纵队跑步来增援,刚进入新四军埋伏圈,即遭到火力的猛烈打击,敌遇袭后连续发起3次冲锋均被打退,死伤狼藉,前进不得。天王寺日军随即开始第二次增援,出动150余人,由5辆汽车运载,并附有钢炮4门。打援部队与敌激战两个多小时,完成既定阻击任务并予敌以重大杀伤后,安全撤退。薜埠之敌300余人,也在其后出动增援,但为时已晚。


      东湾战斗持续激战4个小时,取得辉煌战果,击毙敌中队长大田大尉以下官兵79名,伤32名,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27支,子弹1600发,日军损失惨重,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人民群众欢欣鼓舞。


      东湾战斗,是新四军在挺进苏南初期进行的一次攻点打援战斗,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并重创日军增援部队而取得全胜,创造了新四军在敌“梅花桩”据点群中,攻点又打援的模范战例。东湾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盘踞的东湾据点扩大封锁线与分割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企图,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开了茅山根据地抗战的新局面,为敌后抗日游击战打下了基础。东湾战斗以及在此前后,新四军在苏南所取得的一系列战斗胜利,更是迫使日军抽调兵力加强宁、镇、芜地区的守备力量,从而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正如战后第1支队上报新四军军部的报告所称:“由于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广大群众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更见提高”,“同时把敌人扩大封锁圈的企图,打得烟消云散,而且造成敌人在小据点上惧怕挨打的恐慌。”


图片


      2月17日,为扩大东湾战斗胜利的影响,新四军2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奔袭延陵日军据点,再次歼敌20多名。在此期间,新四军还在南京周围的南京机场、麒麟门、雨花台等处进行了多次战斗,江南新四军的积小胜为大胜的游击战,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整兵力,放弃宣城、广德、溧阳等县城,集中兵力到宁、镇、芜地区和溧武公路两侧,兵力由原来不过3个联队增加到2个师团和1个旅团,茅山地区的日军据点也由20多个猛增到156个。新四军敌后游击战争发挥了巨大威力,有力配合了正在进行的武汉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