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为进一步推动全民读史、用志,讲好镇江故事,“创新镇江”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史志‘镇’有益”专栏,从卷帙浩繁的史志书籍中撷取点滴片段精华,展现镇江的历史地理、红色历程等,让读者走进“山水花园名城”深处,在细节里一睹别样的镇江人文,还原历史记忆,留住美丽乡愁,增强文化自信。
本期推出徐强、陈涛先生的《一眼千年西津渡 云蒸霞蔚云台山——镇江城市历史的见证》。
一眼千年西津渡 云蒸霞蔚云台山
——镇江城市历史的见证
“崇楼百尺峙江天,霞蔚云蒸蒜岭巅。试问九霄春几许,可如高阁月明圆?”这是范然为镇江新二十四景之十五“云台霞蔚”写的一首七绝。
云台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海拔67米。古称蒜山,唐《元和郡县图志》:“山多泽蒜,因以为名。”又名算山,宋《太平寰宇记》:“蒜山,陆龟蒙题曰算山,以周瑜、武侯议拒曹操,谋算于此,因以为名。”元代,山上建银山寺,因山与金山对峙,易名曰银山。山巅曾建有云台院,故后人又称为云台山。玉山位于云台山西北,《光绪丹徒县志》:“玉山,在城西江口。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两山鼎列,故名。疑亦古蒜山界也。”现所称蒜山为云台山北长江路南石碛,系云台山支脉,海拔约19米。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历史上,云台山北临长江,形成天然港湾。春秋战国时,这里是吴楚古渡,古称西渚。三国后称蒜山渡,曾与扬州扬子津渡相对渡,唐开元年间开通伊娄河后与瓜洲渡相对渡。唐代,原名金陵县的白下县、江宁县长期属润州,故润州当时也称金陵,蒜山渡又称金陵渡。因渡口在城西,宋以后改称西津渡。西津渡是江南运河漕船横渡长江的起点,曾是漕粮转输第一渡,素有“吴楚要津”“七省粮道”“漕运咽喉”之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关址于西津渡口的镇江海关正式开关,镇江一度是中国近代洋货内运的最大口岸。因江阔浪险,早在宋代,官府就在西津渡设救生船。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蒋元鼐等15人在西津渡成立京口救生会,共延续249年,是世界上成立较早、传承时间最长、成效最显的民间水上救生组织。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西津渡设立瓜镇义渡局。西津渡现有玉山大码头和专供救生、义渡的清代小码头等遗址,有救生会旧址和义渡局支巷。1999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题词:“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
因渡而有街。云台山北麓原为山壁上开凿的栈道,六朝后逐渐形成一条商业街,如今在“一眼看千年”考古展示坑,仍可见唐宋元明清历代石阶。西津渡古街基本保留了历史风貌,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云台山东北麓被划为英租界,建有英、美领事馆和洋行、贷栈。东麓向南沿线山径辟为马路,清代和民国年间,建有公所、商会、银行、医院、旅馆、茶楼等。这里是镇江近代工商业的开启地之一,是中国近代邮电业的发源地之一。1962年,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成为镇江博物馆的馆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津渡所在处江宽浪急,为祈求平安渡江,从唐代开始,先后在这里建了众多寺观、教堂。据志书记载,西津渡曾有佛寺16座、道观11座、基督教堂3座。至今尚存的有昭关石塔、观音洞等。石塔建于西津渡古街最高处,建于元代,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年代最早的过街石塔,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塔南侧为观音洞,由天然岩洞扩凿而成,建于宋代,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观音洞西侧为铁柱宫,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是江西籍的“客润诸君子”等道教信徒所建。铁柱宫后院有紫阳洞,供奉古代道教紫阳派始祖紫阳真人,即北宋年间的张伯端。云台山西北侧的超岸寺,旧名玉山报恩寺,元至大三年(1310年) 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名超岸寺,取佛家“超度众生,同登彼岸”之意。曾是金山江天禅寺下院,1925年创办玉山佛学社,是镇江第一所佛学院。
自三国至近代,云台山一直是军事要地,这里发生的战事有数百次之多。三国时,这里驻有东吴水师;南朝宋《京口记》:“蒜山,无峰岭,北悬临江中,魏文帝(曹丕)南望而致叹。”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刘裕和孙恩战于蒜山。唐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宋时,蒜山东置水军营,山下置都巡检营;抗金名将韩世忠、张浚、虞允文等都曾驻兵蒜山抗击金兵。鸦片战争时,清军将领齐慎、刘允孝部驻军银山顶抗击英军。
云台山是镇江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旅游观光胜地。南朝宋颜延之、鲍照、谢庄先后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蒜山被始兴王命作》《侍宴蒜山》诗。唐宋以来,李白、孟浩然、欧阳修、梅尧臣、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曾在此候船、登岸或游览,有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张祜《题金陵渡》、许浑《登蒜山观发军》,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明代周致尧《西津夜泊》,清代王连城《秋仲同杨青桥李愚亭登云台山》等。北宋时,蒜山顶建蒜山亭,曾主政润州的杨杰、林希登临和诗,故又名二翁亭。2004年,在云台山下游廊内复建二翁亭,在现蒜山上建蒜亭。民国时,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赵声(字伯先),在云台山南麓建伯先公园,山巅建伯先祠,并将公园前的南马路改名为伯先路;云台山上建五卅演讲厅、绍宗国学藏书楼。
现在,云台山景区东临迎江路,西至和平路-云台山路,南邻京畿路,北至长江路。2012年,在云台山顶建成云台阁,登临其上,可见大江横陈,金、焦、北固、南山诸山环列,镇江老城区与新城区尽在眼前。环云台山周边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据《西津图谱》记载,截至2021年9月,西津渡、伯先路、大龙王巷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文保建筑10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各9处、28处,市级文控单位13处。
文/徐强 陈涛
来源:创新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