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史志|留芳他乡的“进士县令”顾方

编辑:未知 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340 次

image.png


顾方,字正夫,丹阳人。

北宋皇祐五年(1053)登进士,嘉祐三年(1058)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象山县令。据《象山县志》记载,顾方是象山立县之后的第35任县令,也是第一位“进士县令”。不过顾方于嘉祐四年(1059)便因“背痈”卒于任上,他去世后,象山百姓如丧父母,悲痛万分,官方为他立祠塑像,900余年四时祭飨不绝,可谓千年留芳。

image.png


顾方事迹



北宋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里,记录了顾方的事迹:顾方到任象山县后,首先进行调查研究,召集邑中父老,询问民间疾苦,了解士民中的善恶之人。对于善者,他亲自登门拜访,鼓励其保持善心;对于恶者,则劝其改弦更张,痛改前非。顾方还大兴县学,建造校舍,让百姓中的优秀子弟得以入学受教,有空暇的时候他还亲自授课。到了第二年,象山县的民众素质和社会风尚都焕然一新,但顾方却得了重病,成百上千的县民到塔庙为他祈祷,而甘愿为他“割股以疗”的百姓就有13人之多。


image.png


▲《渑水燕谈录》


《明州象山顾县令祠堂碑记》(下称《碑记》)除了有相同记载外,还有一些记述可资补充:顾方到任后平反冤案,抚恤穷人,诉讼断案也能做到公正廉明,具有廉洁谦让的风格……顾方病情加剧,生命垂危时,有一个名叫陈佑的百姓,毅然割下腿肉,供奉到神灵前,虔诚地哀求:“救救我们的县令吧”。



2

象山流芳



顾方任职象山县令仅仅两年,何以受民爱戴如此。象山地方志书《象山县西谷记》里的说法可窥缘由:象山县境三面环海,自古县治以兵事为重,历代县令都采取武力粗暴的方式统御县民,压根不考虑教育民生的问题,所以“(县)令有顾方者始有治迹”。另据《碑记》记载:象山水陆交通极为不便,加上办事人员敷衍塞责,政令到达往往需要一年半载,衙内文书档案凌乱不堪,给贪官狡吏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盗匪猖獗,百姓深受其苦。这时来了一个爱民如子,整顿吏治的“进士县令”,怎么能不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呢?


顾方的政绩同时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四库全书》《象山县志·名宦传》《江苏省通志稿·人物仕绩》都对其予以载录。嘉祐六年(1061),顾方去世两年后,由官方出面为他建祠,顾方的丹阳同乡钱君倚和常州文人胡完夫都记事刻石于祠中,其他同僚、文士作诗文称颂者不可胜数。该祠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称“顾公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存。不过因为顾方的职位较低,不能在官修正史中得以列传,为此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还抱愤不平。


image.png


▲顾氏祠堂


任职他乡的顾方去世后,他的子孙并没有回归江南故土,长子顾直率家人在象山县五狮山南麓的龙峰(现名山根)开村立户;次子顾宽则在慈溪(今浙江余姚)长亭顾家埠定居。千年以来,山根顾氏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族风,在《顾氏宗谱》的开首篇,即是顾方贻书:“……余自登进士得尹(治)象山令,皆荷先德之留贻,以故公暇之余,即匾读书于退堂之居室,亦不忘先代读书家法,且以启后人也……”顾氏后人历朝历代不乏人才辈出,民国时曾出了两位北大毕业生,包括被称为“浙东公费留学日本第一人”的顾福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高考录取人数多,山根村被誉为“状元村”。顾方若泉下有知,也当含笑欣慰的。


image.png


▲顾方贻书


不过这样一位留芳他乡的桑梓嘉宦,查阅《镇江市志》《丹阳市志》,却未见刊录,不免令人为之抱憾。


image.png


▲山根村现状




镇江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取线索,找寻记录,将其编撰、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镇江。史志中的镇江系列,为你带来你所不知道的镇江历史。


文字:孟宪威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