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西津 > 西津街区 >

西津文史 | 走进小码头街,感受古街区的历史文化气息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4-02-03 浏览次数91 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XI JIN DU
小码头街

LISHI YOUJIU



小码头街始于六朝时期,这里曾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也是镇江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永嘉南渡”时,大量中原人口从这里向南迁移,中原文化也从这里传播至南方;因长江主干道北移,泥沙淤积,小码头街下新陆地的出现使得西津渡跨进另一个时代,清末时小码头街便已形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民国时期,位于西津渡古街东南方的大西路和伯先路是城市商业中心,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各种行业兴起,商业鼎盛。





历史沿革

图片
小码头街位于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兴起的一处历史遗迹。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小码头街原来全长约1000米,从大西路直通金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在铺设正线的同时,由镇江西站引出支叉,延伸至小码头江边,设江边货站,以供铁路和水上货物之接运。小码头街随之被拦腰截断,留下了如今的模样。现在小码头街东至大西路银山门,西至长江路,长576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码头街北侧原临长江,在该街待渡亭处曾是古渡船码头,后因江面南涨北坍,码头越来越小,俗称小码头。又另有一种说法是玉山为上客的大码头,为了区别,所以此处成为小码头,因此这条街也就称小码头街。




小巷深处

走进小码头街,街道的样子基本没有变化,房子还是老模样,路依旧是石板路。佛教、道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建筑沿街可见。街上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朱红色的飞檐雕花窗栏给人以“飞阁流丹”之感,传统建筑符号将古街点缀的古色古香,沿街火红的灯笼更是使得古街充满了祥和的氛围。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二层仿古小楼似乎能把我们带回那河清江晏,物阜人熙的年代。依稀记得过去沿街都是些小店:饭店、包子店、百货店、裁缝店、箍桶店、嫁妆店、书店、香店、客栈……短短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150多家,可见当时是多么繁华。回到现在,沿街依旧布满商铺热闹非凡,沿街商铺面锅里煮着小锅盖,热情地招徕着客人、水果零食、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来往游客行人络绎不绝。走进小巷,又是一番景象,青砖、粉墙、黛瓦尽显古朴。三两游客散步闲聊,越往深处走越静谧,越能体会到小码头街的魅力。如今依旧仍见到 “利泰坊”、“民国元年春 长安里”、“德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等字样的门牌。小巷深处,趣味无穷,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它的由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为西津渡带来了繁荣。英国人在此设立租界,在云台山上建立了英国领事馆,山下为商栈基址。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明代,由于朝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许外国人在中国直接经商,外国商人必须通过中国人办的洋行代理货物。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才允许直接办洋行经销自己的货物,这“利商”就是他们打出的口号。利商就是帮助你经商、帮助你获取利润。外国商人用这样的口号去赢得中国商人的合作、参与。于是各行各业相继发展开来,出现了很多来镇江做生意的商人。因此小码头街上许多地名和一些商号有关利群巷。
小码头街95-99号是都天行宫的旧址。听老人们说,在清末民初,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都天庙会,小码头街上的都天行宫是庙会的必经之地与重要转折点。传说都天大帝为唐朝守卫睢阳城的张巡。据史料记载张巡(709—757),蒲州河东(《新唐书》称为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在安史之乱时,张巡为御史中丞,他起兵雍丘,抵抗安禄山叛军。后仅率六千人死守睢阳。终因寡不敌众,张巡被杀。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为他“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宋代,张巡被封为“保仪尊王”;明朝敕封张巡为英济王,以酬其功;清朝皇帝封张巡为都天大帝。自此,都天庙会便大为盛行。从光绪到宣统初年的二十几年间,是镇江商业的黄金时代,也是都天会的极盛时代,会堂最多时号称七十二家半。许多商家在都天庙会期间借庙会游行的机会炫耀自己的资本,扩大行业影响力。行庙会期间小码头街上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除求神拜佛外,开展各种宗教活动,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同时人们还会抬着都天菩萨,脸上化着彩装,穿着各种形式的服装,游行到各个都天行宫,举市若狂。遥想当年都天庙会的盛况,仿佛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那场盛大游行。
德安里内,曾经有一家“春顺和包子店”,生意很是红火。镇江人有吃早茶的习惯,这里不仅是饮食店,还是商贩谈生意的地方,又兼有信息发布与中介的功能。每天早上,店堂内沸沸扬扬,楼上下门庭若市,客人们往往会先来一盘水晶肴肉,再配上镇江香醋,然后上几笼热气腾腾的特色包子。最后便是每人一碗锅盖面。“春顺和包子店”的“主打名点”就是所谓的“素包子”,又称“什锦菜包”。这种包子用料相当考究,除了香麻油用得丰足外,馅料里有青菜、香菇、笋丁、豆腐干丁、油面筋丝、白菜、荸荠,甚至还有栗子和芝麻屑。最常见的品尝方法是把素包子蘸小磨麻油就着嫩黄的姜丝吃,那味道别提多爽口。




古街神韵

繁华的渡口早已不在,虽不见昔日码头的喧嚣,没有了往来的船只,没有了熙熙囔囔、络绎不绝的商贾小贩与行人。但小码头街上古风依旧,却仍见整齐的民居,蝉联的店铺。有酒店、民宿、茶楼、餐厅;有各种文艺文创商铺;有学堂、有汉服商店;有经营古玩玉器……更有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时光旧影,无论和风煦日还是细雨绵绵,或漫步在小码头街上,感受阵阵古风吹拂脸庞,好似置身于同登觉路之中;或登上云台山绝顶高处,眺望长江上的憧憧帆影,又仿佛这就是共渡慈航的航程。古街上的各种遗存,绚丽夺目好似银河间的群星。西津渡口上义渡救生的事迹、古商市井的文化、平安佛道的教义、民间居坊的风俗、英雄谋略的故事、文人雅士的遗墨、千百年来共创的慈善事业仍在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时光虽会消逝,但历史的长河永远在前行,如那布满车辙印的石板路,留下深深的印记;又如那波涛滚滚的江水,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摄影@孙卷卷



上一篇:史志|蒋氏七代办救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