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西津名人探寻《题金陵渡》作者张祜的故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154 次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作品介绍


图片



图片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写客愁。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物,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清新,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图片
图片

诗句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

   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图片



诗句注释

(1)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非指南京。

(2)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寄居之地。

(3)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4)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5)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6)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图片

图片


作品鉴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此诗抒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点题,轻灵妥贴。“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名家赏析

1.宋·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情景悠然。

2.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江中夜景如画。 

3.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吾独惜以承吉之才,能为“晴空一鸟渡,万里秋江碧”“河流出郭静,山色对楼寒”“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此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仰砌池光动,登楼海气来”“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人行中路月生海,鹤语上方星满天”“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诸句,可以直跨元、白之上,而竟为微之所短,又为乐天所遗也。


图片


图片
02

诗题表明,本诗是诗人在金陵渡口所写。唐时京口(镇江)也称“金陵”。“渡”、“津渡”,都是指渡口,摆渡的地方。张祜没有做过官,寄情于佳境胜迹之间。他在《书愤》中写道:“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他的写景诗颇受时人好评。

首句点明旅次所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金陵渡是长江南北水运交通的要冲,诗人登山上楼,选择这样的住所下榻,可见其对山水有特殊兴趣。这一句登高,为后面的望远作了铺垫。

次句写自己的忧愁。这句诗的语序本该作“行人一宿自可愁”,这里将“行人”与“一宿”倒置,除了平仄的格律要求以外,还有强调“一宿”的意思。“一宿”,意谓一旦住下、只要一住下。“宿”,“住宿”之“宿”,动词,不是量词的“宿”(音“朽”)。为什么“一宿”便“自可愁”呢?三四句作了回答。

后面二句所写,便是触动“行人”愁绪的望中景色:在斜落的月光里 还在夜色笼罩下的长江正在落潮;闪烁着两三点微小火光的地方,那是瓜洲之所在。“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在镇江斜对岸,是大运河流入长江的口岸,南北水运的通道。也许那“两三星火”触动了诗人的乡思;也可能金陵渡口引发了诗人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诗中没有明说,只在第二句中笼统地拈出一个“愁”字。

张祜另有一首《瓜洲闻晓角》:“寒耿稀星照碧宵,月楼吹角夜江遥。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送落潮。”从内容看,两诗时间前后相连。它可以作为《金陵渡》的注脚。“寒”、“霜”,表明季节在秋冬。“五更”,是“人起”和“落潮”的时刻,它们说明诗人在瓜洲同样彻夜不眠,直到“五更”。“两三星火”,或许就是“月楼”上的灯光。隔江相望,辨认依稀,所以用表示少而不确定的数字“两三”;天亮之前,当然不会万家灯火。这是五更景象的真实写照。

张祜擅于写景。他的诗句不但“不可刊置别处”,而且不能移用到别时,所以被称为“才子之最”。诗中的潮落、夜江、斜月、两三星火,与诗人的忧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昏暗、孤独、凄凉的气氛。

星火,灯火。两三,两三点也。是,疑是也。瓜洲在京口对渡。一宿之中,思乡之愁,无处不现也。(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李健人曰:“金陵距瓜洲甚远,乌有夜见星火之理?余尝夜泊镇江,望江北瓜洲实有此景。考《镇江府志》有西津渡,在丹徒县西北九里,与瓜洲对岸,即古西渚,唐时谓之蒜山渡。疑金陵渡即在此处。”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图片


图片
03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渡是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诗写旅客夜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在月斜潮落的时候,远看对江有几点灯火光,知道这是瓜洲渡口,从而引起种种旅愁。诗人并不说明瓜洲与愁的关系,我们也不便故作解人。可能是他明天早晨就要过江到瓜洲上岸,也可能他是刚从瓜洲渡江来到这里。从诗意所暗示的看来,瓜洲显然是引起愁绪的地方。但诗人只在第二句中用“自可愁”三字略为透露,而以极平淡、极自然的一句“两三星火是瓜洲”来揭出旅愁的来处。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可以说就是神韵之所在。清初诗人王渔洋,就是主张诗要有神韵的。他的绝句诗,也就专学这一路子。不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把四句诗随便读下去,不会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但也许能欣赏“两三星火是瓜洲”是写景佳句。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就不会把这首诗看作是仅仅写江上夜景了。

图片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在西津渡待渡亭对面有一尊雕像和一块石碑。石雕上刻的是《题金陵渡》,而那尊雕像便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祜。张祜是享有“海内名士”美誉的杰出诗人。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张祜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最后在镇江终老。卒于大中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多以愁苦为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来源:古风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