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美文|《润州六纪》第三章:春归何处 情韵幽长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4-07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因为它伟大、它重要、它智慧,还因为它作为遗传基因,是生长在亿万百姓的细胞里,流淌在血液中。一座城市的所有文化环境都和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规划、城市配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治理,都和这座城市的子民一样,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包容。


图片

小码头街西 杨宪华 摄


我这次来镇江的调研中,走访了许多地方,也和一些新老朋友闲聊镇江的未来发展、聊镇江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更多的是在西津渡小码头的古街上,和一些店铺的小老板聊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三年的疫情让古街人气萧条,经商的小老板苦不堪言。好在今年春节期间疫情过去,老街的烟火气又慢慢旺盛了起来。我们的政府和西津渡公司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机构。疫情期间,落实政策,与商户一起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疫情之后,更是同聚人气、共谋繁荣。一个繁荣稳定的营商环境比什么都重要!都美丽!


图片

小山楼的廊院与铁柱宫碑廊


我在整理有关西津渡古街保护建设工程启动的1999年7月4日《镇江日报》上,找到一篇报道,当年投资了390万元,主要是维修观音洞、改造五十三坡、建设西津渡碑苑、修复部分旧条石路面,复建小山楼等工程。其中西津渡碑苑是整个古街保护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共有石碑34幅,画碑6幅,书法碑28幅,书法碑以历代文人墨客描绘西津古街的诗词为主,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画碑则重点选择西津渡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和重大事件如“伍子胥过昭关”、“曹丕望江兴叹”、“火烧赤壁定计蒜山”等题材,邀请了曾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设计人物造型的知名画家戴敦邦先生绘制。这让西津渡的碑林文化成为焦山碑林之后的又一处书法胜地。

我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西津渡对于老街保护更新,不是仅仅停留在建筑物的保护修缮层面原地踏步,保护的成果在文化层面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给我很好的启示。西津渡的改造之初,就成立了一个文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西津渡的山、水、渡和建筑的历史,二十多年时间,出了十多本成果,近千万字,还带动了艺术创作。前几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西津渡十八景诗书画印作品集》,最近我再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更深切感受到西津古渡文化的厚重。书中众多诗词歌赋,工于造境,浓于抒情,极富形象性和思想情感的深䆳性。这是一种永恒的诗境,诗人在创造这个诗境时有开,有阖,开处辽阔、深远,阖处细微幽深,耐人寻味。比如伯筠先生的诗,在外观上已经有了深刻的内涵,这些内涵令人瞩目的真切,这种诗体美的追求,又与内容严肃性与美感性交相熔铸。如“万里晴云洗碧空,千寻白塔向天雄。浮屠摩顶修心路,渡客临关明道功……”他不像某些诗故意把诗的意象切割得支离破碎,为了形式美而故弄玄虚,令人费解。这种诗意、诗境,容易上口,总觉得出现在他诗中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都浸透着自己的情意,而不只是一种衬景。


图片

蒜山游园


深挖西津渡历史建筑和景观背后的文化根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孙吴联盟,火烧赤壁,定计于蒜山;杜秋娘出身歌妓,不仅有《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样的千古名句,她走出西津渡更是演绎出辉煌的人生,杜牧曾作长歌《杜秋娘》咏之叹之!西津渡人由此在蒜山上复建“算亭”;山下依山绕水,循流叠石,建“京江亭”,以杜秋娘为原型塑 “京江女”像,将这两个传奇故事镶嵌在小小游园之中,使一座原本不起眼的江边石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名山。这样的千古绝唱在这块土地上,应该还有不少,终因岁月流逝不可逆转,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深藏在历史的深处。这册收录其中的刻画西津十八景的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对西津渡建筑及其景观初步的提升和凝练。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面向全国开展“十八景”的全国书画作品大赛,“十八景”应该成为西津古渡一张靓丽的形象品牌,这张牌打得好,打得巧,必将成为西津渡文化盛宴中永不褪色的文化经典。还可以组织一些全国知名散文家,读“十八景”、写西津古渡,这是个双赢的美事。无论他是谁,能够进入这一活动,将有资格在西津古渡永远留下他们的姓氏。在策划这一活动前,历史上凡是当年经过西津渡的文化名流,排一下名单和作品,西津古渡的名气不是自己吹出来,再加上现在这么多近现代优秀建筑遗存,我们完全能把这些凝固的音乐,化作灵动的旋律,组成一台精美的文化大戏。

图片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限于既有建筑,还可以在历史脉络和文化中找寻保护的新角度,挖掘保护的极限深度。我的脑海还常常浮现出西津渡古街“一眼望千年”,那个小小考古坑里呈现出来的各种地层关系和文化积淀。当我凝视那一层层叠加的坡道,仿佛两晋的颜延之、鲍照,唐代的李白、张祜,宋代的王安石、杨万里,等等,在那栈道上浅吟低唱,慢慢向我走来;仿佛那行旅贾客、贩夫走卒、舵工水手,在栈道上肩挑手提,在我面前匆匆走过。历史上多少个西风残照中的长空孤雁般的待渡人,他们当时在想什么?人生路漫长而艰难,其中的曲折坎坷崎岖,有谁能告诉我,何处为归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也躲不过转眼变幻的大王旗,每一批活下来的人,都是新王朝的遗民,这其中不乏大量前朝的文人雅士,他们把民族气节都看得很重,在这人生道上的渡口待渡,各怀心思各奔天涯何处是归途?连他们自己都讲不清楚。岁月总是否定岁月,当年那些如歌如泣的往事,地层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痕迹,我们也无法撕扯开被岁月尘封太久的坚硬结痂,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疼痛已经痊愈了,并被一一收藏进历史的深渊。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梦,梦境真的假的谁都无法道得清说得明。春花入梦,秋色经眼,也许古人的梦会折射着当代人的灵魂,可是岁月之帆总是把许多过往的人事与记忆抛下,重新启动一种新的审美与思维的模式。


图片

小山楼一角


我曾呆呆地一个人立在小码头南侧,铁柱宫西侧的小山楼前面抽烟沉思,那座建筑应该算仿唐建筑中的小式硬山两层三间砖木结构,两侧各有亭廓廊道相接,给人以朴素简洁之感。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小山楼就是一家客栈,当然不是晚唐诗人张祜当年入住的那家客栈了,这是根据他的诗意而重新建造的。但此处环境极佳,来到这里就会想起张祜当年待渡的情景。遥想当年的小山楼一定是一家很不错的客栈,能够入住此店的旅途之人虽然很多,却唯有张祜把自己的才情与心灵永恒地刻录在这大江一侧的古渡口,这就是天意。我们放开一下自己想象的思维,还有多少未尽的遗憾,后人能否借小山楼这方净土,展放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古人的灵魂?为当代话语下的西津渡古街接上几首,又何尝不可以尝试一下自己的想象与诗情画意呢!

我特别喜欢一大早无人时去“东坡岭”一带闲转,不下雨每天早上必须到那里瞎转转,我与苏东坡在心灵上有过很深的撞击。他的终老之地:江苏常州的前后北岸73号(原和藤花旧馆建筑连在一起,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原汤宅“堪露堂”后因房产权变更,被一陈氏家族购入成为私产。

来到“闲田骚客”的东坡石像前,我真想伤心地哭一场。为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多少次我像一只被暗器从背后捅伤的野鹿,无奈地用自己的舌头舔舐着自己一直流血的伤口。虽然这样,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往事如烟,还是让历史去鉴证吧。


图片

东坡岭铜雕东坡种菜

王天宇 摄


我原来还不知道东坡居士和镇江的西津渡之间还有不少故事,这次在这里调研、考察才总算搞明白了。他在镇江与西津渡及蒜山有关的七首诗中,多次提到隐居蒜山之意。特别是在《与金山元长老》序中说:“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诗中有“问我此身何处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四句。《酬许郡公借隐居蒜山》有“酒泉钟鼓还江左,青壁丹崖借隐居。”《次韵林子中见寄》有“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说明当时东坡居士是非常喜欢蒜山,非常想隐居蒜山,终老一生,曾经向元长老借地,后有许遵(时以大理寺知润州郡,因称许郡公)同意借居蒜山。但不知当时究竟借居蒜山何处?历史没有交代清楚,但蒜山和东坡居士之间,一定有过有许多已被历史收纳的信息,这是肯定的。所以,在蒜山适当的地方造纪念园,也是应该的。


图片

西津渡东坡碑林全景

王天宇 摄


2013年,由西津渡公司在云台山南峰东山坡修建了“东坡岭”,设有“东坡种菜”石像,并按东坡诗意建“闲田居”茅屋,屋后植有黑松、竹林等东坡喜欢的植物;北侧山坡借助挡土墙布置了“苏东坡诗词书法碑刻”长廊,展示东坡居士诗魂词韵,等到光秃秃的挡土墙上植被满布的时候,可以一丝丝绿意告慰东坡居士在天之灵。

呜呼!春归何处蒜山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介绍

丹青


学者,散文家,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1955年生于北京,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论文7百余万字。1992年追随中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学习文化遗产与名城保护,是罗哲文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考古文物界泰斗谢辰生先生的唯一弟子。曾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等职,2008年被评为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图片

(图文来源:《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