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文史|《大义救生话红船》:一心只做善事 一生只做善人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一心只做善事  一生只做善人

同治十年前后,曾国藩饬札委任陈任旸接替徐国桢董理焦山救生局,光绪五年(1884年)李承霖《上沈幼丹制军论京口救生会书》中说,“查有焦山救生局委员陈训导任旸,系由常镇道禀举,奉督宪加札饬办之员”。“委员”,即官府委派官员担任救生局董。




五品校官陈任旸


陈任旸(约1841—1911年),字寅谷,号耐叟,江苏宜兴人,清代秀才。关于陈任旸的来历,虽然李恩绶《丹徒县志摭余》有介绍,但是并不详细。2019年中国嘉德拍卖会有一件文稿拍品,是陆润庠(1841—1915年)撰陈任旸墓志铭手稿,详细介绍了陈任旸的生平事迹。


图片

陆润庠撰陈任旸墓志铭手稿第二页


墓志铭说,陈任旸本姓任,以外甥过继为舅父陈时,以任旸为名,是以不忘本姓。陈任旸的父亲陈时,因为精通儒学、文章出色,道光年间得江苏巡抚歙县程简敬(程祖洛)赏识入幕,咸丰十年再为两江总督薛焕幕宾,世称若木先生。陈任旸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到上海避难,又遇父丧,极力维持全家老幼及子侄生活,遭受了生活磨难,后来投靠合肥李鸿章。战乱之后,论功行赏,大约因为陈时是督府幕宾的关系,李鸿章上奏朝廷,奏奖陈任旸校官加五品衔赏花翎。


墓志铭写道:“湘曾文正公再督两江,尤礼重公,以京焦救生、保婴事宜檄公董理,手定禁约,无耗费、无苟取,岁活人无算。救生辖境驻防营将领崇拜公德望,遇事就解决。”《续丹徒县志》在叙述徐国桢焦山救生事迹后接着说:“其后,宜兴陈训导任旸来任局事,谨守定章,逐渐推广。”这个时间,大约在同治九年底十年初。






筹资添船,焦山救生向东拓展



徐国桢管理焦山救生,主要覆盖范围是大京口及龙窝以东、焦山、瓜洲十二圩江上救生活动。陈任旸时期焦山救生开始向东拓展,救生船设置不断增加,救生活动很快恢复到道光初创时期的范围。


焦山救生总局既为官办,经费自然由官府解决。据镇江海关赫斯的统计,焦山救生局经费大约包括镇江道台月捐40两关平银,约每年700美元;两淮漕河堤防基金每月200千文,约每年2400美元;仪征盐业总栈资助圌山分局每月62.9千文, 约每年740美元;土地和店铺的租金收入,每年有1000美元;南京木厘每年300两关平银,约440美元;北岸(仙女镇)米厘,每年500千文,约500美元;总计每年大概募集到5780美元(按此赫斯的计算,1千文=1美元,1两关平银=1.45美元)。这些经费有着官商协定的厘金制度作为支持,是稳定的善款来源,这就为救助活动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图片

《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江府京口救生会及焦山救生局长江救生船分布图》


有了充足的经费,焦山救生总局开始添造救生船只,向东发展到丹徒口、圌山、江都三江营等地。同时,焦山救生总局在组织架构上做了较大调整,强化了救生督查的力量。总局之下设置了丹徒、谏壁、圌山、三江营4个分局,大小巡船16只,大船船工5人、小船4人,共有船工70至80人,另有司事、局役18人,总计近百人专职司事江上救捞,管辖江面105里。


总之,焦山救生局在陈任旸的主持下,救生事业取得很好成效。据赫斯的统计,1889—1891年三年中,焦山救生局水上救捞生人1561人,遇难船只上获救人数1923人,合计3484人,平均每年救活1160多人,每船每年救活70多人;另外,三年时间内还打捞尸体76具。


同时,焦山救生局还与京口救生会分工合作,在龙窝设置一处公所,协调并互相稽查救生活动。两家以龙窝为界,京口救生会9只红船负责龙窝以西,其巡江区域,起自三江口至龙窝为止,舡船各守一段。这样,在同治直至光绪年间,镇江自上游三江口(世业洲)至下游三江营之间将近150里的江面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程、密度很大、活跃度很高的水上救生网络。每日黎明,25艘救生红船即在驻泊险要各处江面巡航,“预防风浪,以便援救”,“冬令救活人口,先换给棉衣,继以姜汤、米粥,平复后量给路赀遣归。已死者给棺掩埋,其船只经风浪破损者代为整治”。








焦山救生局救生章程



焦山救生局章程,在吸取同治初年经验教训之后,经徐国桢修订,陈任旸在四十年救生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成型。章程共有专责成、分地段、定赏罚、严号令、精器具、求实效等六章,重点在救生活动的规范有序、奖赏激励。


主动严格的巡江制度是其重要特色。所有救生船逐日轮转,早出晚归。每天日出以哨声为号,三声三答,一起出发到分管江段,择上风挂泊瞭望,见有失事以升旗为号,一船升旗,各船皆升;巡行中如吹筒升旗不应、无人瞭望,分别情节进行惩治。日落回泊局前,船工不得离船上岸,早睡早起,不得酗酒、聚赌、口角,过年除夕另行派段以防抢红关,各船彻夜点灯瞭望至元旦。


救捞工作既有上述标准化的规定,又要求机智灵活,救人第一,务必人船并获。救人不能等到船翻再救;如遇船覆舱内尚有人,立将船底砸开拉出,不得等船扳正再救。救生船备有6套干棉衣,姜汤,这些人性化的措施防止被救人员意外冻伤或受寒。 


救捞奖赏规定细致,以救活为重点,鼓励船员见义勇为,勇于在大风大浪中多救、快救。救生人1名全赏1千文,有船加拖带200文;半赏减半拖带每名200文。有不及赏而不能不鼓励者则记功,记功3次赏钱1千文。捞大尸1口赏钱1千文;小尸1口赏钱300文。核赏以生人为重,不必船翻;非救不生者亦照全赏,势虽危险不致即死者酌减。先到救得人者为头功,头功得半余分半。凡是救活快要淹死之人的、黑夜江心风浪中勇敢捞救的一律加赏。鼓励并奖励积极参与救捞的其他民船,并视救捞结果一并奖励。


救生不力就要处罚。擅自离段者罚,本段后至者罚。罚则有送究(重大玩忽职守送交官府查究)、斥革、罚工食、记过等分别情节处置。捞获漂流对象与尸身所带物件呈验记存招领,匿者重究。各分局于注册后立即据实开报总局。如果捞救成绩不如实上报,经核查与事实不符,就会取消奖励,不得修改再报。


实行头舵(船长)负责制并严加督查。因此头舵船工的品质德行必须可靠,不能临阵脱逃、畏葸不前。头舵的选择需要有人作保,签署担保书;所有船工都必须登记在册,头舵要为他们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并确保参与救生活动的船员是自愿行为,这实际上是相当于生死状差不多的免责条款。







一心只做善事  一生只做善人



陈任旸在焦山办理救生总局直到1911年,整整40年时间,为人正派、涓滴归公、不谋私利,得到公众信任。其间彭玉麟请为参军,官府委以金坛县学、苏州府学,都谢绝担任,一心只做善事、一生只做善人。江南江北各地水旱灾害,地方当局委托他经手赈济。他采取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先后疏浚了九曲河、沙腰河、运河镇江段、金山便民河、谏壁河,并修筑沿江各州县塘闸圩岸,使长江153个沙洲增加良田数十万顷。主持疏浚了古荷花塘,又作东、西两坞,自东坞开河通向甘露港,行船遇风可以入坞避风防溺。


图片

陈任旸光绪二十三年题写的西津渡“观音洞”门额


图片

陈任旸题写北固山彭公祠的“江山生色”匾额


在镇江史志编纂、文化建设方面,陈任旸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著述有《金山志》《焦山续志》《北固山志》,除了对佛教寺庙的传承记载严谨真实,也更偏重于对三山周边水利工程、江河地理地貌的变迁做了大量详实的记载;另还编著有《孙子十三篇直讲》《焦山六上人诗》等;在一些著名的景点,还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作品。


陈任旸以五品校官董理焦山救生局,后以善业不断受到擢升,贵为“资政大夫、花翎二品顶戴、浙江杭嘉湖道原任苏州府学教授”,其地位特殊,品格高尚,深受官府和民众信任。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一代义士陈任旸去世。受其恩惠的镇江人为他在焦山玉峯庵建祠,并祀有木主。




文:祝瑞洪
编辑:常晓近
审核:周婷婷 叶梦琦 葛文斌 高义刚
来源于“《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7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