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津 >

人文|西津印象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12-10 浏览次数1 次


图片

西津渡



西津







里弄轶事


小时候上学,常常很羡慕住在西津渡的同学,因为他们一出门一转弯,就到学校了(小码头小学)。问他们具体住哪,他们会告诉你“吉瑞里”“德安里”这些地名。当时觉得比较新奇,只知道这些地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其背后的故事直到今天才略知一二,原来这些地名都与“广肇公所”有关。


图片

(解放前的广肇公所旧貌)

图片

(广肇公所今貌)


广肇公所位于镇江城西的伯先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现址,厅前南侧厢房中有“广肇公所记”壁碑,记述了广肇公所的由来及修建始末。因由当年广州、肇庆两府旅镇客商合力兴建,又为两地商人聚会和洽谈业务场所,故名广肇公所。公所由当时的广东籍商人卓翼堂主持修建。卓先生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挚友,被商界誉为“急公好义”之人。他不仅给镇江带来了正宗广货,带来了最初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还给西津渡及其周边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以伯先路的广肇公所为圆心,半径600米范围的八条街巷:吉庆里、寿康里、吉康里、吉安里、东长安里、吉瑞里、德安里、利商街,俗称“七里一街”。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现在西津渡景区的主要通行街道。时至今日,镇江的“京源里”“崇实里”等热门房地产项目的名称,大致也是参照如此。


图片

(“京江广肇公所记”壁碑)


卓先生可能是当时镇江最早的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叫投资商。据文献记载:卓先生开设“丰和洋行”,因位于山巷的丰和巷,以此得名。而位于西津渡的“小码头小学旧址”则是卓先生在此修建的卓氏公馆。利商街房屋也均为卓先生清末所建,各种商行多设于此。


图片

(德安里 拍摄:王天宇)

图片

(吉瑞里1914  拍摄:王天宇)


上述“七里一街”中,“德安里”的住宅形制是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在小码头街十分醒目。中西风格融合的里弄式住宅,最外面有一道券门,构筑精巧大方;进去后是四院,主屋厢房等级分明,天井中植花种草,非常的幽静风雅。百年的时光过隙,如今像这样的里弄已所剩无几,在高楼大厦崛起的当下,所幸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保留了历史,并且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传承下去。虽然券门外就是喧闹的小码头街,但这里却持守着美好而嫣然、清幽而恬淡的世界。


图片

(小码头街东段 拍摄:王天宇)


守望如初


说起西津渡,就联想到我在“小码头小学”的六年时光。之前说到卓翼堂先生修建的卓氏公馆,就是小学的前身。上世纪三十年代,卓氏公馆的北片区改办“小码头小学”。据记载,码小礼堂是西洋建筑,墨绿色花瓶式栏杆,彩色水磨石地面,另有楼梯通向屋顶大平台。这应该是卓先生当年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新教学楼时被拆除。如今的“码小”已变为餐馆民宿。

上学期间每天四次往返都必须穿越古街,如今想起,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幅幅当时的画面。

我入学的时候,学校最北边的教学楼临着利商街,两层楼高。一年级在一楼,打开北边的窗户,窗外便是青石板街。上学的早晨,常常都会有忘记戴红领巾的同学聚集在窗外,等待窗内同学们的“救援”,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从窗内递出,仿佛一张张摆渡的通行证,在四季轮回中周而复始,承载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跨越六年的光阴,渡到下一个彼岸。


图片

(利群巷 拍摄:王天宇)

图片

(利群巷)


冬季天气很冷,全校师生将早操变为跑步,从利群巷开始,穿过四道券门,过五十三坡,途经前进印刷厂门前,跑上苏北路(如今的长江路),然后回校,每天都是西津渡观光一日游……

古街中的小食杂店(这家店至今仍在小码头街卖状元饼),也是我们放学后常常光顾的地方,因那里有五彩缤纷的糖果粒,也有好味的鸡蛋薄脆饼,那时的我们无论是谁身上有零钱了,大伙都有份,哪怕只有一分硬币也都可以尝到甜美滋味……这些天真无邪的往事,现在常常成为同学们调侃的谈资。每每提及,都在大家忍俊不禁的笑谈中,有如风铃响起后的那一阵阵回音,余音缭绕,令人回味。


图片

(小码头街 拍摄:王天宇)


少年的时光与古街的旧貌,早已深烙在记忆深处,每每想起,幸福与温馨总充溢于心。虽然“码小”已无踪影,但那群少年守望如初,心中信念依旧没有改变……



作者:许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