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西津 >

瓷画里的镇江:帽筒“渔郎问津”

编辑:未知 时间:2015-01-28 浏览次数580 次

 

 

  帽筒“渔郎问津”

  云台山麓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宋时有许多文学大家在此待渡登岸,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千古流传。蒜山,一说是因为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还有叫“算山”的,谐音加会意,说的却诸葛亮与周瑜在山顶小亭子里,商洽共同抗曹的策略,

  “渔郎问津”浅绛彩帽筒,题书款识“丙寅之冬月德生书”,是清代同治年间的作品,足底有双框图章款(金德生造)。为什么要说这件作品,反映的是镇江西津渡的风景呢?因为从图画里看到了蒜山,看到了云台山。许是在瓷绘家眼里,现在长江路边的那个小山,是所谓“蒜山”的由来。作者也许有些写实,有些误解,才把蒜山画得颇有气度,另外在山顶上画了类似蒜头的东西,许是作者认知的蒜山了,这比较有趣。

  晚清帽筒上的西津渡风景画,是符合一些人文思想与现实况味的。另外,还有传说,苏东坡曾在蒜山玩,玩得开心不想返途,还有了在此定居建房的念头。

  寻找“镇江裕泰隆”

  清末至民国年间,各地瓷业公司在并不景气的背景下纷纷革故图新,创意生产出新的品种,这其中有江西瓷业公司,川瓷公司,湖南瓷业公司,天佑华瓷业等等。当时的镇江就有家名为“京江庆华瓷业公司”,出品粉彩、胭脂红、刷画等工艺瓷器,多以表现山水花鸟纹饰。这些瓷器打的是当地名款识,而制胎、绘事、烧造并不是在此地完成的。有藏家分析,这批瓷绘从取意、笔法、内容、着色、书写的角度与风格来看,则是典型的景德镇艺工所为,大窑烧造,镇江当时并不存在这种造瓷实力的。

  刷花瓷是民国瓷器的主打种类,有手绘瓷表现不了的细致与清雅,其色彩由浅入深,多有变化,有当今广告写真喷绘的视觉效应,单从民国的刷花工艺可看出一二。刷花是融合西洋画的技巧,用面与块呈现作品立体感,那种美,评论家说是手绘与机绘,版画与剪纸的结合。民国流行了三十余年的刷花瓷艺,从跻身瓷坛直至退出瓷坛的时间是最短的。这个品种存世量并不多,不易仿制。

  “镇江裕泰隆出品”茶杯,体现了刷花瓷艺作为民间之作,有韵味深长的一面,富有生活气息。杯子主画面是一棵小白菜,寓意“百财”。这杯子的画面,既有骨法用笔的灵秀,又有随类赋彩的造化,可视为当时复杂刷花工艺中的一个小品。至于“镇江裕泰隆”这家公司,想必是民国年间专门代制代销瓷器的,景德镇产品走长江水路到镇江是流通的理想选择。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找到资料来准确验证,现也求教方家。

  粉彩壶上的“狠石”

  镇江北固山上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的石头,石头上刻有“狠石”字样。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与刘备共商破曹计划,之后发生的赤壁之战,居然和这石羊有些关联。

  这块被鲁肃称之为“四不像”的石头,面朝江北,四腿作跪伏样,引得诸葛亮、孙权、刘备这些大人物,在此所谓“试其斗志,卜其未来”。还有传说是刘备一日散步北固山,走到一棵银杏树旁,抬头一看,但见得石羊,刘备心想,若是一剑砍下,羊头落地,他就回得了荆州,羊头砍不下他就死在京口了。结果,剑出羊头不但掉了下来,还滚到江中。

  粉彩壶(残件)烧造于晚清光绪年间,壶身彩绘人物,其中有江东孙郎,身着甲胄,手持兵斧,一派英雄气概。这样的人物瓷绘,多见于当时的粉彩瓷器,只是与人物相应绘有一动物的,并不多见。那蓝绿相间四腿跪伏的石羊,放置珊瑚红石块上,石块上写着6行行楷小字,只是颇费心连句释文的,其中“横江”及“少年”“孙郎”字眼,贯穿其中。景德镇窑工是在光绪年绘此瓷画的,有器物的底款说此时北固山楼头有无一只实体的石羊存放着。这里面有个问题:绘事的依据,要么是取自古今诗文与传说,要么是亲眼所见有了印象,“应物象形”,而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石羊狠石,据资料记载是在清代光绪十六年,从镇江绿竹巷移出落户到北固山上的,这两件事情到底谁先谁后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